中新网苏州6月22日电 (记者 钟升)21日傍晚,2021年全国行星科学大会在苏州市吴中区闭幕。作为首届全国行星科学大会,本次大会设有八个分会场,共收集论文摘要500余篇,内容涵盖行星及小天体探测、系外行星大气、行星地质、行星内部、陨石与天体化学、天体生物、大气及空间环境等多个研究领域。国内相关专家学者、机构代表等共计1000余人参加。
“天问一号”成功对火星开展绕、落、巡科学探测,“祝融号”火星车漫步火星,神舟十二号成功发射,天和核心舱投入使用……2021年,中国航空航天领域大事不断。对普通民众来说,头顶的这片宇宙从未像今天这样离日常生活如此接近;科学家们则更加心潮澎湃,加速追梦。
“这次会议的召开,本身就是近年来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快速发展的必然需求。”中山大学教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行星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崔峻介绍,行星科学是一门交叉性强的学科,需要综合物理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等学科对行星进行综合系统研究。此前各领域内部有彼此孤立的零星会议,伴随着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不断进步,促成了各学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首届全国行星科学大会,“共同为行星科学这一学科的发展及星空探测做贡献”。
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副主任、中科院月球与深空探测总体部主任邹永廖分享了自己对后续探月任务科学目标的一些思考。他表示,虽然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已圆满收官,但中国的探月步伐不会停止。目前的“绕落回”多是围绕月球表面展开探测、基本是我国独立自主完成,且均为单次任务。未来,对月球的探测将由表及里,并通过合作建立国际月球科研站,对月球进行长期研究。
“航空航天事业要有战略眼光,与国际开展深度合作、广泛协作是很有必要的。”6月16日,中俄两国联合发布了国际月球科研站路线图和合作伙伴指南。对此,邹永廖十分欣喜。他期望未来中国能与其他国家在航空航天领域进行更多的合作,中外携手一道探索宇宙的奥秘。同时,邹永廖也提醒众人,科学研究要实事求是,在巡游浩瀚星海时勿忘脚踏坚实大地。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魏勇透露,行星科学的一级学科建设正在有序推进。他表示,深空探测已成为科技竞争的制高点,相比一些航空航天强国,当前中国仍存在差距。行星科学学科建设是抢占制高点的关键,因此,国家对行星科学的需求更加急迫。他嘱托与会者加强行星科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让源源不断的年轻一代以星辰大海为目标。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行星物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戎昭金介绍,作为首届全国行星科学大会,本次会议主要以业内科学研究交流为主,未来也将加强对公众的科普与展示,尤其是对中小学的科普教育。尤为令他高兴的是,前来“追星”的高校学生占了参会人员的大多数。“甚至有一些苏州当地的青少年,自费注册前来听会。我们是个‘年轻’的会议,还是吸引了众多的年轻人参会,相信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会一直这么朝气蓬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