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年轻人为何不愿站到工厂机台前
目前中国的教育对标的是以培养合格的服务业从业人员为目标的美国教育体制。
韩和元
制造业无疑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基石,和一国竞争力的命脉之所在,因而再怎么强调制造业的重要性,可以说都不为过。然而遗憾的是,也正如在上期所提到的,如今鲜见85后站在制造工厂机台前。那么,中国的年轻人为何不愿走进工厂?
原因多样。首先来看积极的一面。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各种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相比于其祖、父辈而言,当下的年轻人有了更多的选择。尤其是当下,第三产业得到蓬勃发展,这就必然会在劳动力的需求方面,对制造业形成巨大的冲击。当然,这种冲击也曾发生在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之间;
其次体现在,受益于长期的经济繁荣,到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时,中国私人财富得以不断集聚。就是底层也受益于这种繁荣,使得其家庭条件得到根本改善。这也使得当下的年轻人,不再面临其祖、父辈所面临的生存生活压力,使得他们可以更为从容地选择自己的职业;
其三,则要归因到我们的教育体制上。中国是典型的制造国,这种国情下,我们的教育体制本该对标同属制造业为主的德国。遗憾的是,目前中国的教育却对标的是以培养合格的服务业从业人员为目标的美国教育体制。如此一来的必然结果是,培养出了大量并不适配于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这也就是中国当前所面临的一种尴尬:一方面是大学生遭遇现实的就业难,一方面是大量工厂却鲜见年轻人的身影;
此外,工作环境相对恶劣,收入相对较低,又脏又累。在世人眼中,这绝非一份体面的工作,也是重要因素。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年轻女性民工从工厂抽离,为增加与异性接触的机会,反过来又刺激到更多求偶期的年轻男性民工离开工厂。
当然,中国的工厂主本身也是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首先表现在,该群体还不知道“以人为本”四字怎样写。在人口红利不再的前提下,很多工厂主仍表现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以恩赐者的心态看待员工。有人甚而常怀“没有我提供这样一个平台,你们这帮人早饿死了”的心理。虽然,他们也试图与时俱进,努力的在工作环境和伙食上予以改进。但在管理上仍延续着传统管理模式,简单粗暴对员工缺乏必要的尊重。作为反应便是,没有太多生存压力,越来越多强调自由的年轻人,纷纷走向管束较少的零工。其次表现在,工厂主对培训投入严重缺乏。基于成本的考量,他们习惯于招聘熟练工人,期望做到招之能来,来之能用。这在无形中,又将大量缺乏经验的年轻人拒在了工厂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