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10亿收归国有 明智造车?国机集团再次否认股价连续上涨

2022-06-10 14:42:00 来源:明镜pro

6月9日报道,滴滴出行将收购国机集团(600335)控制的子公司郭志军三分之一的股份,目前双方正处于谈判阶段。报道援引知情人士的话称,股权收购金额将超过10亿元人民币(约合1.5亿美元)。据路透社报道,这笔交易最早或在月底敲定。股权收购完成后,滴滴将成为吉果智骏的第二大股东。受此传闻影响,截至2022年6月9日收盘,国机集团报9.55元,上涨10.02%,连续第二个交易日涨停。

郭志军成立于2017年,是一家研发公司;新能源汽车制造商,主要从事研发;d、新能源汽车的制造、销售和服务,并拥有整车集成和三大动力系统的核心技术。据查,吉果智骏的前三大股东分别是国机集团、深圳市吉果联合投资有限公司和国机资本控股有限公司,持股比例分别为40%、27.5%和17%。

郭志军新能源汽车工厂位于江西赣州,投资80亿元,设计产能30万辆/年,一期项目产能10万辆。目前,吉果智骏销售两款迷你有轨电车GC1和GC2以及一款小型SUV GX5,价格区间为6.58万-13.98万元。根据计划,后续GT3轿跑将上市。资料显示,2021年,GC1和GX5轿车在中国的销量为1775辆,没有GC2的销量数据。

9日晚间,国机集团发布澄清公告,称已注意到市场传言。但经公司自查并向国机集团了解,截至本公告日,国机集团及国机集团均未与其他企业签订意向协议或合作协议,不存在应披露而未披露的信息。

此外,就国机集团而言,公司还表示,截至目前,不存在应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信息(包括但不限于重大资产重组、发行股份、收购、债务重组、业务重组、资产剥离、资产注入、股份回购、股权激励、破产重整、重大业务合作、引进战略投资者等重大事项)。截至6月9日晚20时,滴滴方面尚未对该传言做出回应。

事实上,今年3、4月份,市场上多次传出滴滴收购知乎君的消息。当时有消息称,滴滴的造车计划在今年6月正式发布,希望明年6月能交付新车。滴滴的造车业务代号是“达芬奇”。目前团队规模在1700人左右,位于北京顺义。根据当时的报道,滴滴的造车项目将分为两条线。网约车市场的模式代码是D1,大众消费市场的模式代码是C1。据了解,D1将与比亚迪合作生产;C2将通过收购有造车资质和能力的工厂来生产,而此次收购的目标锁定在拥有工厂的吉果季峻。

对此,国机集团回复称,国机集团正在与多家同行业企业接触,寻求合适的战略投资者,但对于相关情况暂无披露。此外,国机集团在随后的公告中还表示,目前未发现任何媒体报道或市场传闻以及涉及热点概念的问题可能或已经对公司股票交易价格产生重大影响。当然,滴滴没有回应这个传言。

滴滴一次都没打算造车。滴滴CEO程维在2018年4月曾坚定表态:“滴滴未来在整个行业的定位非常清晰。滴滴坚决不造车,不谋求成为未来最大的专车运营商”。这与华为宣称“不造车”,旨在帮助车企“造好车”的说法如出一辙。不过滴滴率先“打脸”了。

2018年,李与滴滴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共同投资4亿元成立“橙动力出行”。双方共同开发了一款纯电动MPV,内部代号为D01,是为滴滴“优香”和“拼车”业务量身定制的车型。还是因为在理想后期获得了滴滴的竞争对手美团创始人王兴的融资,滴滴的第一辆车最终胎死腹中。2020年1月,滴滴和比亚迪联合推出面向网约车市场的新能源汽车D1。

但到目前为止,滴滴还没有自己造车。值得注意的是,滴滴在2021年的招股书中披露,自动驾驶、共享出行平台、汽车服务网络和电动汽车成为滴滴未来出行的四大核心战略板块。在募资目的中提到,约30%的募集金额将用于提高包括共享出行、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在内的技术能力。这似乎意味着滴滴早就把造车列入了自己的发展规划。

然而,“达芬奇”造车行动的启动,并不意味着滴滴要面对专车市场。

场造车,较为可能的情况是滴滴会率先生产其网约车专用车,并在滴滴专车中使用,随后向滴滴快车等进行推广。抢占了网约车庞大的市场,这足以给滴滴汽车带来每年可观的收益。从此前神州租车等公司的运作模式来看,通过快速更新车辆,在二手车市场实现最大残值是可以实现一定利润的。

对滴滴而言,好的消息是其所面临的审查可能也已经处于尾声。5月23日,滴滴出行举办了临时股东大会,就是否在美国纽约交易所自愿退市一事进行投票。6月2日,滴滴向美国证交会正式提交退市申请表。按照规定,提交申请文件10天后,滴滴的退市决定将正式生效。这解决了滴滴目前最大的监管问题。由此,滴滴也将很快重新回到了江湖之中。

不过,滴滴还是要迅速处理其亏损。滴滴财报显示,2021年滴滴净亏493.3亿元(约77.4亿美元),上年同期的净亏损为106.1亿元。截至2021年12月31日,滴滴账面持有的现金、现金等价物和限制性现金总额为439.8亿元(约69亿美元),较去年三季度下降10.8%。好的一面是,如果滴滴暂时没有进入C端市场的想法,那么其面临的造车投入风险将会小很多。

滴滴的入局,显然也会对目前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格局产生新的冲击,那么未来汽车市场是否会出现更多专业化的分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