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7月21日电(赵竹青)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20日发布《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组织开展地理标志助力乡村振兴行动的通知》,通过提质强基、品牌建设、产业强链、能力提升四大行动,全方位推动地理标志助力乡村振兴。
提质强基行动——
不断加强地理标志规划政策引领。加强地理标志法律制度建设和地方立法指导,落实好“十四五”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部署,将地理标志助力乡村振兴作为地方相关立法和规划重要内容。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地理标志相关产业和区域发展规划。优化政策导向,围绕地理标志产品质量管理、品牌推广、产业促进等方面出台扶持政策措施,切实推动从注重申请注册到注重运用保护,从追求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
建立健全地理标志基层工作体系。加强地理标志基层工作力量和经费保障。建立知识产权、乡村振兴、市场监管、发展改革、财政、商务、农业、林业、文化旅游等多部门工作协调机制,实现政策协同、业务联动和信息共享。健全政府部门与地理标志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间的有效联动机制,形成行业协作合力。
巩固强化地理标志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发展各类地理标志产业化联合体,加强信息互通、技术共享、品牌共建,建立长期稳定利益共同体。鼓励培育以地理标志龙头企业为主的新型联合经营主体,支持发展符合乡情村情的“企业+地理标志+农户”等多种形式利益联结。鼓励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研发适合地理标志产业发展特点的金融产品和融资模式。
品牌建设行动——
加强地理标志品牌培育指导。在符合相关法规基础上,畅通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集体商标注册申请的“绿色通道”,提高审查效率。围绕地理标志产业和区域建设一批商标品牌指导站,加强对市场主体商标品牌注册、运用、管理、保护与推广的指导和服务,增强商标注册意识,提升商标运用能力,建立健全商标品牌管理制度,强化商标维权保护。
加快地理标志产品标准引领。加快完善地理标志产品标准体系建设,公开征集地理标志产品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需求,开展地理标志产品认定分类、基础术语等基础通用标准研制。结合实际,加快推进相关地理标志产品种植养殖、生产加工、经营管理等领域标准制修订,保障地理标志产品质量和品质。
加强地理标志品牌宣传推广。积极拓展地理标志品牌营销渠道,用好互联网新媒体,通过网络直播、短视频等群众喜闻乐见方式,提高品牌国内外影响力。积极参与地理标志国际合作,用好各类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加快中国地理标志产品“走出去”。
加速地理标志品牌价值提升。支持围绕服务地方经济开展产业和区域地理标志产品综合展示交易,举办商标品牌推介、产品产销对接等线上线下活动。支持研究探索地理标志品牌运营,强化品牌研究、品牌设计、品牌定位和品牌沟通,构建完善地理标志品牌经营管理体系。重点遴选一批优质地理标志,深挖产品价值和历史人文故事,打通市场调研、产品开发、商标注册、品牌策划推广等链条,集中力量、精耕细作、量身塑造品牌形象,彰显品牌价值。
产业强链行动——
加强地理标志产业技术创新支撑。围绕地理标志产业链开展关键核心技术专利导航,助力解决种源、种植及加工等技术难题,培育高价值专利。深入实施专利转化专项计划,引导相关专利技术向地理标志产业转移转化。遴选一批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地理标志龙头企业作为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
综合运用知识产权服务地理标志产业发展。根据区域产业特点和实际需求,综合发挥专利在助推技术攻关、前瞻布局,地理标志在助推标准管理、品质升级,商标在助推品牌打造、市场拓展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服务支撑产品研发、生产、包装、销售等各环节,促进地理标志产业高质量发展。
推动地理标志产业实现跨界融合发展。推进“地理标志+”发展模式,促进地理标志与旅游、文创等关联产业相融互促,与互联网、电子商务等领域跨界融合,积极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和周边产品。支持开展地理标志产业发展相关研究,积极探索延伸产业链条、培育产业群体、扩大产业覆盖、增强产业韧性的有效路径。
能力提升行动——
加大地理标志知识普及力度。充分利用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中国知识产权年会、中国国际商标品牌节等各种活动载体,普及地理标志基础知识,宣传地理标志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增强社会认知,提高社会意识,激发市场主体运用地理标志参与市场竞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加强地理标志基础服务供给。深化“知识产权服务万里行”活动,走基层、办实事,深入县域乡村开展地理标志技术讲座、现场观摩、咨询培训等活动,向农村地区提供专利、商标、地理标志等一站式便利化服务。提升地理标志公共服务能力,聚焦地理标志相关产业完善便民利民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汇聚地理标志信息资源和优质服务资源,主动搭建供需对接和服务共享平台。
加强地理标志业务指导培训。做好知识产权行政人员能力提升轮训工作,开展地理标志政策解读和经验交流。组织专家深入基层传授地理标志专业知识,带动新技术、新人才、新理念等向农业农村流动。推动地方建立政府主导、校企联合、产业带动的地理标志人才培养机制,培训新型职业农民,提升从业人员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