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经济增长 专家分析积极财政政策三大特点

2022-01-18 14:40: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21年,我国经济增长8.1%。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原副院长白景明认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得了预期效果,中央制定的积极财政政策具有前瞻性,是务实的高产出、低投入政策。

17日在中新社主办的国是论坛“2022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会”上,白景明指出,积极财政政策成本低、风险低、效果好,体现在三个方面:财政政策强度适度,财政政策精准发力,财政政策发力和改革相结合。

——财政政策强度适度。

财政政策保增长、稳增长,但不搞大水漫灌,保持适度强度,避免过高的成本和风险。2021年,考虑到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和经济逐步恢复,赤字率按3.2%左右安排、比去年有所下调,赤字规模安排3.57万亿元,比2020年少了1900亿元;专项债3.65万亿元,比2020年少了1000亿元。

白景明说,当时,人们还在争论,(赤字)少了是不是合适,现在看来是适度的。在赤字规模、专项债规模下降的情况下,经济增长率是上升的,全年经济增长8.1%。2020年特殊情况下,赤字率提高。2021年,主动调整赤字率,实际上是降低了成本。

赤字从1万亿元提升到3万亿元,这几年增长比较快,已经积累了一些需要偿还的本息。适当时候,需要压缩成本。压缩成本的前提,要保持对经济增长适度的刺激。中国达到了这个目标,所以政策选择是合适的,强度是合适的。

——财政政策精准发力。

从经济数据来看,财政政策起到了精准发力的作用。减税降费加上扩张支出,这是我们财政政策的特点。高强度的减税降费和高强度的扩张支出,两者结合。白景明说,这在全球来说是个典型,世界上很多国家没有做到两方面都这么强。

2020年,减税降费超过2.6万亿元,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4.66万亿元。2021年,规模适当收缩,但主要通过精准发力增强政策的效率,预计全年新增减税降费达到1万亿元。

减税降费的重点包括:向个体工商户、中小微企业倾斜,向支持创新、制造业倾斜。政策目标已经实现,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69万人,比上年增加83万人。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8.2%、12.9%。就业扩张主要依靠中小微企业,经济的转型主要来自先进制造业。数字经济、装备制造业等快速发展,这都跟减税降费精准发力有关。

从支出的角度,财政政策精准发力对促进经济发展非常重要:基础设施投资加大、保障民生支出加大,对经济相对落后区域的支持加大。期间,财政支持社保,支撑了全国消费稳定,支撑了退休人员生活稳定。白景明说,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稳定的基础。

此外,对地方转移支付规模不断扩大。2021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预计83370亿元,高于2020年,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7.8%,增幅明显高于去年。全国25万亿元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8.3万亿接近三分之一,这些支出主要向中西部倾斜,向中西部倾斜以后,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保证了投资的增长。期间,不搞大水漫灌,而是精准发力,通过对短板、雪中送炭(急需资金)的地方注入资金,拉动经济增长,创造经济增长的良好条件。

——财政政策发力和改革相结合。

通过制度变革,以改革保障政策目标、政策力度和效率的实现。

白景明举例说,比如财政资金直达。如果不通过制度改革把资金及时注入基层,资金数量再多,机制不畅、时间滞后,也起不到效果。最近几年的绩效管理改革也保证了资金效率。

与此同时,坚持政府过紧日子,减少政府的一般性支出,把资金腾出来,用到民生、逆周期调节上,使财政政策及时有效、低成本地落实。财政政策实现预期目标,对经济增长起到了支撑作用。

对于刚刚开始的2022年,白景明认为,积极财政政策应继续提高效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选择投资项目,同时在保障民生上精准发力。投资支出要有一定的超前性,投资短板、用于乘数效应和边际效应高的项目上。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