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增长”是今年经济发展重点任务。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支招”:从稳预期出发,坚定市场信心;着力支持中小企业,激发民营企业发展活力;大力发展新基建,短期助力稳增长,中长期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稳预期是经济回稳向好的关键
“稳预期是经济回稳向好的关键。”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表示,当前,既要关注新冠肺炎疫情多地散发和消费需求疲软对需求端的影响,也要注重解决“缺芯”“缺柜”和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供给端问题。同时,要回应社会关切,稳定市场预期。
王一鸣认为,稳预期,就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稳预期,就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慎重出台有收缩效应的政策,政策举措靠前落地。
稳预期,就要把握好政策出台的时度效,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不把长期目标短期化,系统目标碎片化,不把持久战打成突击战。稳预期,就要落实涉企政策出台前充分听取企业意见,政策实施预留适应调整期,政策执行避免“一刀切”和层层加码。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工商联副主席、北京联东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振东建议,加强预期引导,展现增长前景。稳预期才能稳住市场主体、稳住经济基本盘。从宏观层面看,有国家完整的产业体系、强大的制造能力和巨大的市场空间,广大民营企业坚定看好中国经济长远发展前景。
好政策就是信心之源。在刘振东看来,积极的财政政策应更加精准有力,重视发挥好地方专项债项目对民间资本的撬动作用;稳健的货币政策应突出“宽信用”,支持合理充裕的流动性更好地覆盖民营企业。进一步增强不同部门、不同领域、不同区域政策的协同性,政府有关部门应及时加强政策解读和正面发声,释放权威清晰积极的政策信号,不断提振民营企业对增长前景的信心。
切实发挥民营企业积极作用
稳增长的另一个重要动力来自民营企业。刘振东认为,落实“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要求,稳增长是关键,要切实发挥民营企业的积极作用。
“扶持中小企业,夯实增长基础。”刘振东表示,中小企业是稳定发展之基,应下大力气解决中小企业发展的堵点、难点。在着力打通堵点方面,他建议,严格落实各项助企纾困政策,打造服务中小企业的大宗商品数字化采购服务平台,降低制造业企业成本,将现有税费优惠政策扩大覆盖到生活性服务业中小企业,精准制定专项扶持政策。在着力突破难点方面,他建议,围绕提升增长质量,加大中小企业创新支持力度,大力加强关键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大力推进平台、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支持民营龙头企业建设创新平台或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快关键核心知识产权授权进度,营造中小企业充分参与的创新生态。
稳增长还需要扩大民间投资,这也需要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潜力。刘振东说,扩大民间投资是稳增长的需要,也是增强发展后劲的需要。他建议,尽快制定投资领域“红绿灯”规则。一方面多设“绿灯”,清理各类隐形壁垒,扩大民间投资准入范围,推动基础设施、电信、能源等领域加大向民间资本开放力度;另一方面多设“路标”,建立各级投资项目及政策信息公开平台,鼓励民间资本有序进入新技术、新产业、新基建以及医疗、养老、环保等领域,进一步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给予持续稳定有力的金融支持。同时,及时设定“红灯”,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依法加强市场监管,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
积极推动新基建发展
稳增长离不开稳投资的发力,也离不开新基建的发展,特别是新基建既可在短期内稳增长,又可在中长期内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全国政协委员、香江集团总裁翟美卿表示,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相比,新基建作为新鲜事物潜力巨大,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建议统筹布局,集约推进。在资金支持方面,翟美卿建议,发挥政府资金对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充分利用市场手段、发挥市场力量,拓宽资金来源、创新投融资方式,有效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加快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的新基建投融资模式。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林念修7日明确表示,充分调动市场主体投资积极性,主要做到三个“足”。一要留足空间。新型基础设施主要由市场主体投资建设,将进一步放宽准入领域,降低投资门槛,让社会资本在这个领域充分发挥作用;二要给足政策。加大对新基建的信贷支持力度,创新金融工具、拓宽融资渠道,特别是要为民营企业参与新基建创造更多有利条件;三要加足马力。加快相关领域改革,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