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放储备肉传递稳定预期信号

2022-09-14 10:39:00 来源:经济日报

近日,有关部门投放了今年第一批中央冻猪肉储备,各地也纷纷增加地方猪肉储备。

中秋节期间,猪肉消费进入旺季。鉴于猪肉价格对物价指数和居民生活的重要影响,适时收储冻肉要兼顾猪肉供应和价格稳定。我国猪肉正常年消费量在5500万吨左右,单个冻肉储备一般只有几万吨。相对于巨大的消费,对市场的直接影响有限,无法改变供需大局。但推出的间接影响也不小,主要是释放信号,引导预期,传达权威部门的调控方向和对未来的判断。此次推出的目的是引导养殖户屠宰节奏和屠宰加工企业释放库存,既满足居民对肉类的需求,又使价格指数保持在合理范围内。

本世纪以来,中国养猪业经历了五个完整的猪周期。其中,第五次猪周期是史无前例的超级猪周期,诱发因素之多、持续时间之长、波动幅度之大、应对措施之广、恢复速度之快,都是历史罕见的。今年二季度,第六轮猪周期启动。截至目前,我国能繁母猪数量略高于正常数量,处于绿色合理区间。这意味着,虽然国庆假期叠加年末备货,四季度需求对猪价起到明显支撑作用,但后期猪肉供应有充分保障,价格不太可能持续上涨。

人们常说“猪食天下安”,但两者是有区别的。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食物多问题少,食物少问题多”是业内公认的观点。近年来,国家对粮食产量设定了预期目标,这是一个底线要求,但没有上限要求。而猪就不一样了,产量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要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这样才能减少价格的剧烈波动,避免“肉贵伤民,猪贱伤农”。在市场的作用下,如果不想肉价太高,就要在猪价太低的时候保护养殖户的积极性,否则此刻的低谷就意味着那时的高峰。过去猪周期的经验表明,宏观调控也是发挥好市场机制作用的必要手段。

新一轮猪周期以来,人们感觉猪周期的表现形式与以往不同。虽然价格变动的频率更多,但总体幅度在缩小。原因有二。一是平抑物价政策介入早。经过前所未有的超级猪周期,相关部门对猪肉价格波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优化了应对策略,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前启动收储或投放,避免了前期产能见顶或低谷时再次干预的时滞。二是市场主体更有经验。随着与产能调整同步的产业转型,一大批规模化养猪场迅速崛起,一大批中小型养殖场户转型升级。2021年生猪规模化养殖水平将达到60%,生猪规模化养殖技术更加成熟,应对市场的决心更加坚定。

观察新的猪周期,可以看到生猪产能调控的思路越来越清晰。2009年以来,我国生猪生产出现了四次大的波动,这四次正好对应了能繁母猪月存栏量同比变化超过5%的四次。受此启发,有关部门以“育肥猪短期调整、仔猪中期调整、母猪长期调整”为路径,以能繁母猪存栏为风向标,建立生猪生产逆周期调控机制。具体指定能繁母猪正常数4100万头,上下浮动5%以内,开绿灯;5%到10%浮动,带黄灯;如果浮动超过10%,红灯将亮起。

相对而言,生猪消费端相对稳定,主要在生产端波动。未来应对猪周期,也要把重点放在生产端。要像重视粮食生产一样重视生猪生产,防止一些地方在政策上“翻烧饼”,稳定养殖业的政策环境和发展预期。要像永久基本农田一样保护好主产区的生猪基本生产能力,使之成为生猪供应的“压舱石”。要像种业一样紧盯能繁母猪的数量和质量,使之成为生猪生产的“总开关”。在实践中,我们不能等到市场上猪肉短缺,才暂时拥抱养殖的“佛脚”;一旦供应充足,就不可能人为给猪制造困难,甚至不合理的限制和禁止。只有这样,养猪业的发展才能可持续,居民吃肉才是根本保障。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