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国务院侨办主办,以“绿色经济与侨资企业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2022侨资峰会在厦门举行。来自45个国家和地区的170名华商代表、专家学者与会。
峰会期间,多位华商代表与记者分享了企业和自身在节能低碳技术领域的发展和奋斗经历,并对参与中国绿色经济发展、推动双碳转型充满信心。
主动拥抱绿色转型
在美国创业多年,石敢平一直期待让中国喷印品牌在国际上“站住脚”。在他看来,主动把握绿色低碳的趋势,给了他和团队一个机会。
“1999年,我在北京创办了金恒丰科技集团,主要生产大型工业打印机。那时,打印机使用溶剂型墨水。虽然溶剂会挥发造成环境污染,但由于大幅面、宽幅面印刷市场巨大,公司产品供不应求,利润很高。”施乾平回忆说,“2006年左右,世界上一些国家开始颁布法令,要求打印设备更加注重节能环保,开始限制使用溶剂型喷墨打印机。我意识到生态友好是工业印刷业未来的发展趋势。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思考,我最终决定转型研发一款高精度UV环保打印机。”
然而,这一决定遭到了公司其他高管的反对。“他们认为开发环保打印机的成本太高,真的没必要冒险。但我认为,生态友好型产品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绿色发展势在必行。”施乾平说:“我抓住机会,大量招募R&D骨干,专注于技术研究。2010年,我们率先开发出5米宽的UV环保打印机。”
环保产品是做出来的,但市场并不买账。“当时百万以上的工业打印机几乎都是进口产品,而我们当时的产品价格是128万元。市场很难接受国产品牌如此高的价格。”石敢平说,“当时工业打印机应用领域没有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标准,行业对绿色生产方式的接受度不高。两年内,我们没有卖出一台环保型工业打印机。”
2013年以来,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工业打印机行业也迎来了转型契机。施乾平还记得,2013年8月,他们通过一个论坛,卖出了6套设备,宣传喷墨打印行业环保发展的理念。从此,金恒丰在绿色工业印刷领域声名鹊起。
“现在,我们的工业打印机广泛应用于纺织服装、广告标牌、增材制造等领域,产品销往德国、美国、英国等几十个国家。”石敢平说,“绿色低碳发展是企业必须履行的责任。对于积极拥抱绿色转型的企业来说,机遇总是大于挑战。”
厦门爱德生物董事长郑立谋回忆往事,认为主动创新绿色产品是当初最正确的选择。
“我是50年代出生的,毕业于厦门大学生物系。改革开放后,作为第一批自费留学生,我先后在法国和美国完成了博士和博士后研究,在美国生物医学研发领域工作了20多年。”郑利某说。“2008年,全球生物医药行业掀起了一场癌症精准医疗的技术革命。当时我国癌症的诊断和治疗还比较落后,细胞毒药物的化疗仍是主要的抗癌药物,这
郑立谋表示,生物医药企业的价值在于解决临床痛点,用更环保高效的技术和产品造福患者。为实现这一目标,郑立谋一直引领着企业的自主创新。如今,企业研发的核酸纯化技术和新设计的基因检测试剂盒等产品,大大提高了核酸提取和基因检测的效率,减少了耗材和原材料的使用,减少了产品包装、试剂材料等医疗废物对环境的污染。
“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改革开放后的经济高速增长,也见证了一些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增长的短视做法。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绿色低碳发展、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的意识越来越强。作为生物医药新兴产业的企业家,我认为有必要自觉践行绿色转型,积极融入绿色发展的大潮。”郑利某说。
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
金鹰中国董事长陈玉婷来到福建,感到熟悉和亲切。12年前,怀揣着为家乡莆田打造世界级工厂的梦想,父亲参与了赛得利(福建)纤维厂的规划建设。
“建厂之初,我们就决定斥资35亿元从国外引进当时最先进的生产线和环保设施,力争在原料采购、生产和物流环节实现清洁生产。”陈玉婷说,“建成后,工厂不断升级工业污水和废气的环保设施,环保投资占项目总投资的22%。如今工厂的排放指标远低于国家标准和环评审批标准。”
陈玉婷说,作为一家自上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的海外中资企业,金鹰集团一直对在中国的发展充满信心。目前已在福建、北京、山东、江苏等省投资800多亿元。
“在中国明确提出力争到2030年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后,集团于2021年初成立了碳管理委员会,全面指导和监督金鹰中国的碳管理事务,并正式提出到2030年中国碳减排30%。”陈玉婷表示,集团一方面积极协调企业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活动,另一方面在内部加快推进与碳减排相关的各项行动。2021年7月和8月,集团先后在江苏宿迁和广东新会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并充分利用集团子公司太平洋能源集团的业务优势,在青海、新疆开展氢能、风能等新能源项目研究。
“回顾集团在中国20多年的发展,我认为企业的发展思路应该始终与国家战略保持同频共振。”陈玉婷说,“当前,绿色经济正在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之一。企业有必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制定发展战略,进行持续投资。”
谈起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马来西亚法林集团董事长兼总裁、中国-东盟商务协会会长林语堂十分感慨。
上世纪80年代,他带领法林集团创业。多年来,集团已成长为东南亚知名企业,而他本人也一直在努力推动中国、马来西亚、东盟在经贸、人文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作为一名深耕东盟市场多年的侨商,林语堂注意到,东盟国家的华侨华人大多来自中国南方省份,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往来也多集中在中国南方沿海地区。东盟与中国北方企业还有广阔的合作空间。
“2010年,在香港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上,我们达成了一项
为促进双方企业的合作与交流,东盟国际生态城举办了多场中国(德州)-东盟经贸洽谈活动。2019年,中国-东盟(德州)经贸洽谈会在生态城举办。来自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等国家的180多名企业代表和60多家当地企业参加了会议。10余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涉及精细化工、机械设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行业。去年5月,生态城举办了中国-东盟(德州)经贸对接会,当地部门和企业代表与来自东盟国家的近百名商界人士进行了座谈。
“中国与东盟国家不断开展经贸和人文合作,这给了我们广阔的发展空间。”林语堂表示,“我们将继续建设东盟国际生态城项目,帮助更多东盟国家的企业与中国相关产业对接,并结合中国-东盟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合作的新趋势,努力推动相关绿色投资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为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几位中国商人对未来继续在中国进行绿色投资充满热情。
近年来,郑利某正加紧与国内外顶尖药企合作,加快绿色创新产品的研发。
“在绿色经济的大浪潮下,侨资企业和华商可以主动拥抱机遇,努力拼搏,从点滴创新做起,以大师的姿态主动参与绿色转型,孵化更多的民族企业,助力行业走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郑利某说。
“2021年,中国和东盟正式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这让我们倍感振奋。东盟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各种清洁能源,如风能、太阳能和地热能,使东盟国家在发展绿色经济和清洁能源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光伏和风力发电设备、电池和电动汽车生产国。东盟国际生态城所在的德州是中国著名的太阳能城市。未来,我们参与中国-东盟绿色、低碳、清洁能源合作的前景非常广阔。”林语堂说。
“作为市场主体,积极践行集约、节能、共享、协同等理念,既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是企业的时代使命。目前,中国积极推进双碳目标的规划和行动,无论是新能源企业还是传统企业,都为其低碳转型提供了无限商机。我们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努力为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石敢平说。
最近,陈玉婷刚刚考察了集团下属的亚太森博(山东)制浆造纸公司的“中水回用”项目。自2013年实施该项目以来,城市再生水已“变废为宝”用于工业生产,每年节约水资源1000多万立方米。“这相当于省下了杭州整个西湖的蓄水量。”陈玉婷说。
“作为海外华商,我们热爱并关心中国。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善于发现和利用这一机遇,主动参与绿色可持续发展,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中国做出自己的贡献。”陈玉婷说。(林子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