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腐败 房企迎来权利回归

2022-01-21 10:35:00 来源:财经网

近日,北京市纪委官方的一则消息让房企反腐话题再次成为焦点。

华润置地华北北京公司原副总经理黄涛因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华润纪委纪律审查,已接受北京市监察委员会管辖的平谷区委员会监察调查。

为了应对反腐,企业选择严打,而这种现象在房地产市场并不多见。

除华润外,据不完全统计,年内包括东源地产、新城控股、碧桂园、卓悦、中南置地、旭辉、万科、万达等在内的多家房企。启动了自查自纠模式,掀起新一轮反腐风暴。

监管愈趋严格

从今年企业的自查行动可以看出,反腐事件逐渐由低调转为高调,反腐行动逐渐公开化,越来越多的房企选择将腐败人员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前不久,旭辉内部通报了一起集团腐败案件,主要涉及营销总监吴某、销售经理罗某、案件现场销售人员等5名成员。涉案级别不高,但力度很大,直接移送司法机关。

万科还向集团副总裁、北京地区CEO、北京万科总经理刘晓开出了罚单。处罚有三项,分别是通报批评、降二级、罚款1000万元。处罚的原因不是他亲自踩高压线,而是他负责北部地区。

冯某、赵某等4名万达前高管因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被判处有期徒刑、罚金,其中万达元老朱占北也有牵连,但后者因涉嫌贪污罪于2020年底被上海警方带走调查。但截至目前,判决尚未明确,只有一句话是“另行处理”。

碧桂园创始人杨国强也在内部发起了强有力的反腐运动。2021年6月9日,碧桂园文商旅集团原总经理张强因涉嫌职务侵占罪、受贿罪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案件正在法院审理阶段。

事实上,在行业加速发展的时期,“腐败”事件不仅会对个人造成很大影响,还会对自身品牌和客户的声誉造成损失。因此,在正常情况下,企业不会选择公开处理。

但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大幅下滑,房企的利润率逐渐被压缩,房企开始重视内部管控,对“腐败”人员的公开透明处理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警示作用。

从最近披露的反腐案件来看,涉案金额从几十万元到几千万元不等。与此同时,房企的业绩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冲击。

根据克尔数据,2021年12月,TOP100房企实现销售成交额9940.1亿元,月度业绩较11月下降35.2%,同比增长32.4%。从累计业绩来看,年内百强房企累计增速持续放缓。截至12月底,累计销售成交额较2020年下降3.5%,大型房企销售增速鲜少出现负增长。超过80%的房企未能达到年度业绩目标。

对此,汇盛国际资本总裁黄立冲表示,在生意好的情况下,管理层不会花太多时间去处理和追究这些事情,但现在行业不景气,企业要开源节流,节流的重点是杜绝腐败,这是经济形势下必然的发展方向。此外,一些企业也在努力清理一些并购

2021年底,碧桂园还发布内部文件,宣布组织架构调整,宣布区域公司由106家减少至65家,并表示调整是为了进一步适应行业变化和外部市场环境,降低运营成本。

在市场环境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房企选择调整组织结构、优化人员,尤其是存在流动性风险的房企。世茂集团近30个城市的投资部门全部取消,阳光城、奥园、敏捷、幻想曲年等公司都进行了几轮组织人事优化。

此前,房地产市场迎来了几年的快速发展,不少房企也喊出了“冲刺千亿”的口号。因此,投资、融资等总部权力不断下放给区域公司,房地产行业是资本密集、人际密集的行业,直接加剧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滋生了腐败的温床。出现了工程招标回扣、营销条线茶费等现象,已经成为常态化的保密状态。

但随着房地产市场步入“寒冬”,在房地产企业征地减少、现金流紧张的情况下,有限的资金需要精打细算,企业也回归到了收权与放权的变化博弈。此前,房企“赶规模”的“过滤器”被打破后,各区域的一般和区域相关人员谁在“裸泳”一目了然。

中原地产上海首席分析师卢文喜表示,未来房地产行业规模仍将迎来小幅增长,企业将通过并购获得市场份额,但总规模不会大幅增长,马太效应将越来越明显。因此,在此基础上,未来企业需要建立更加精细化的监管体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但消除内部腐败只是“减少支出”的一小部分。未来,企业仍需在“开源”方面多下功夫。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