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集中供地的大幕正在徐徐拉开。截至3月29日,北京、福州、合肥、青岛、徐州、厦门等6个城市已完成今年首轮集中供地,天津、成都、长沙、重庆、宁波、金华等其他城市发布了首轮供地土地信息。
今年是中国对热点城市实施集中供地政策的第二年。由于信贷政策调整等因素,行业流动性受到阻碍。2021年第二轮、第三轮集中供地,很多城市都出现了竞价意愿不足、竞价过高的现象。
因此,在今年首轮集中供地中,供需双方的表现被认为具有一定的风向标意义。
综合各地官方信息,今年首轮集中供地门槛普遍下降,体现了地方政府吸引企业拿地的意图。比如,东莞取消了房屋最高销售价格的限制,大规模取消了住房免费分配;杭州出台了“价高者得”的原则;成都取消了“竞技人才公寓”的竞标条款。与以往相比,这些措施将为征地企业腾出更多的利润空间。
从6个城市的竞价结果来看,成交热度普遍高于去年第二轮和第三轮集中供地,主要表现为溢价率上升,流拍现象减少。既说明了宽松规则的吸引力,也说明了市场的流动性正在恢复。但总体来看,土地市场还没有达到去年同期的热度,尤其是民营企业的积极性,仍然需要恢复。
门槛有所下降
东莞取消新房销售限价,是今年第一轮集中供地中最引人关注的规则。今年3月13日,东莞首批集中供地正式挂牌,共出让住宅地块8宗,总起拍价170.83亿元,总出让面积33.29万平方米。八块地中,有两块是2021年上市出让的“还地”。
这些地块的转让门槛大幅降低。以2022WR003长安地块为例。去年该地块设定了41998元/平方米的空白销售限价,但这次取消了。其投标保证金也从去年的22亿元下调至10.1亿元。此外,该地还取消了免费住房的要求。
此外,其他地块未设置住宅销售限价。在分配要求上,只有塘厦地块需要免费分配10%的房源,以及相应的免费停车位,其他地块没有分配要求。
东莞本地的拍卖规则相当“友好”,有实际的考虑。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东莞楼市成交平淡,土地市场也转冷。东莞去年挂牌的36宗商住用地中,有3宗地块终止出让,1宗地块流拍,均发生在下半年。今年以来,东莞楼市的成交规模也明显低于去年同期。
东莞的案例是很多热点城市的缩影。2021年,房企购买土地面积下降15.5%。其中,行业流动性收紧导致下半年多个城市土地成交遇冷,热点城市第二轮、第三轮土地流拍热度也明显下降。因此,今年已经发布首轮集中供地的城市,大多调整了门槛规则。
杭州首轮拍卖推出了“价高者得”的规则,即当地价格达到最高价后,不再直接摇号,而是以线下报价的方式进行。这一规定被认为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项目利润。
福州首轮集中土拍,部分地块取消了租赁住房配建;将部分地块容积率调整至3.0以上,变更建筑h
中指院指出,减少土地划拨和建设规模,“简化土地拍卖规则”是今年首轮集中供地的主要特点。此外,降低缴存比例、延长缴费年限、降低底价也是各地普遍采取的措施。为保证合理利润,提高企业拿地积极性,这些措施今后将被其他城市进一步采用。
民企热情尚待恢复
从实际交易情况来看,这些措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已完成第一轮土地集中拍卖的北京、福州、合肥、青岛、徐州、厦门6个城市,成交热度普遍高于去年第二轮、第三轮土地集中供应。
3月16日,福州四城区完成今年首轮集中供地。最终成交的12宗地块中,有4宗溢价率达到两位数,其中两宗触及最高价,以摇号方式争夺买家。
厦门3月29日完成今年首轮土地拍卖,10宗涉房土地中,溢价成交6宗,整体溢价率7%。其中,两宗地块因达到上限而转入摇号,这也是厦门土拍首次触发摇号机制。
与很多城市类似,厦门在首轮土拍中也推出了一些颇具吸引力的条款。厦门此次推出的10宗地块中,有5宗位于湖里区和思明区,地理位置较好;部分地块降低了起始楼面价和限售期。
合肥首轮土拍,大幅压缩配建规模,推出19幅地块,其中15幅地块因“价高者得”进入竞质程序。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没有出台明显的“利好政策”,部分城市的首轮土拍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作为全国首个完成今年首轮集中供地的城市,北京已推出18幅地块,吸引了57家房企和财团签约。其中成交17宗,溢价成交8宗。与去年第二轮和第三轮集中供地相比,竞买人数和溢价率均有所增加,而流拍率明显下降。
去年拍卖市场一度遇冷的青岛,也于今年3月18日顺利完成首轮集中拍卖。其中,一幅位于城阳区的“汇路”地块,经过35轮竞价,以13.44%的溢价率中标。从上一批拍卖到这一批的高溢价出售,剧情一直没有调整。
>“2022年以来,房地产调控政策不断改善,行业的流动性也有所增强,对今年的土地市场带来了一定利好。”中指院表示。北京某大型房企相关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年初是房企制定年度投资计划的重要节点,企业的投资预算也相对充足。从投资节奏上,年初获取的土地通常能在当年产生业绩。因此,房企在首轮集中供地中进行发力并不意外。
但他同时表示,与去年首轮集中供地时的火爆相比,完成今年首轮集中供地的城市,交易热度仍然有明显的差距。究其原因,在于行业流动性尚未完全恢复,尤其是民企的拿地积极性仍然不高。
根据官方信息,在已经完成首轮土拍的6个城市中,无论是报名参拍的比例,还是最终拿地的数量,国企和央企都占据主流,这与去年年末以来的情况颇为一致。
前述房企人士指出,虽然市场的流动性已经有所改善,但整体改善幅度有限,且在2022年,民营房企面临的偿债压力仍然较大。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央企和地方国企“托底”,仍会是土地市场的常态。
中指研究院也指出,总体来看,房企拿地仍偏谨慎,叠加疫情因素,市场预期仍存在一些不确定性。与此同时,企业面临偿债高峰,资金压力仍较大,短期土地市场热度整体改善的空间或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