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松绑成为很多楼市调控的关键词。作为一线城市楼市的风向标之一,深圳似乎一直被楼市调控的“宽松圈”所包围,关于深圳楼市的政策调整传闻不断。但截至目前,深圳的楼市调控政策并未改变,购房者不要轻信谣言。
楼市是变还是不变?这是一线城市的选择题。以前深圳的楼市很敏感,尤其是对政策变化的预期,但今年的情况似乎有些不同。
证券时报记者在实地走访中发现,经过一年多的深度调控,加上经济环境的变化,即使面对楼市调控政策的种种变化,购房者似乎也变得越来越“淡定”。很多购房者希望深圳能够巩固来之不易的“调控效果”,相关二手房参考价格在更新后能够更加“准确”。此外,对于房贷利率的变化,大部分购房者更希望存量房贷利率也能下调。
巩固来之不易的“调控效果”
据不完全统计,5月份以来,全国已有近40个城市出台楼市去监管政策,包括放松限购限售、降低首付比例、降低房贷利率、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发放购房补贴等。其中,粤港澳大湾区的许多城市,如佛山、中山、江门等。也相继出台楼市松绑政策。距离深圳较近的东莞、惠州,此前也在一定程度上“松绑”了楼市调控政策。其中,东莞提出生育两三个子女的可新购一套商品住房,个人住房转让增值税免征期限由5年调整为2年等政策引发关注。在“利好”政策的刺激下,记者致电东莞市区和虎门镇的几家新房项目营销中心。有销售经理表示,前段时间推出的优惠折扣措施已经收紧,市场甚至传出东莞二手房反复出现“反价”的消息。
东莞楼市放松管制政策带来了一些市场反应。在深圳的一些政府和社区论坛上,记者也发现不少购房者发帖讨论,呼吁深圳谨慎“松绑”楼市调控政策,巩固来之不易的“调控效应”。在罗湖区和光明区的几个新房项目营销中心,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购房者。大家高度关注深圳二手房参考价格的调整,楼市调控政策会不会变。我们也希望相关的政策变化能够尽快落实,尤其是二手房的参考价格。除了价格调整,不少购房者还告诉记者,目前二手房的参考价格对一个小区来说是“一刀切”。如果更新二手房参考价格,希望价格更“准”,比如参考价格按照楼层和朝向计算。
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效果不仅受行业自身政策的影响,还受金融信贷和税收的影响。最近的金融政策变化也为房地产行业注入了活力。近日,央行、银监会发布《关于调整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首套房商业贷款利率下限调整为不低于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减20个基点,二套房按现行规定执行。
不过,记者咨询了中国银行、宁波银行等银行的个贷经理,他们均表示尚未接到正式通知。目前深圳首套房房贷利率最低可达4.9%,一位贷款经理表示,“即使有下调空间,按照深圳的情况,可能也很难达到4.4%。”然而,与去年相比,贷款
买房还是要量力而行
那么,在周边城市放松管制和房贷利率预期变化的“刺激”下,深圳楼市成交情况发生了哪些变化?
事实上,从4月初开始,深圳市场的成交就出现了一些回暖的迹象,但也可以看出买家的“谨慎”。深圳市房地产中介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深圳一手住宅网签2851套,环比下降0.3%,二手房网签2539套,环比上涨68.4%。联合物业全国研究中心数据显示,上周深圳二手房网签592套,环比上涨141.6%。上周有两个新房项目入市销售,均来自龙华区,共带来1687套房源,但两套的情况并不理想。
此外,来自乐友家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4月深圳二手成交前20名中,超五成住宅业主挂牌价环比下降。记者在罗湖、福田、莆田、龙岗等区调查发现,有中介经理反映,近日有部分二手房业主“反价”,但这些房子之前很久都没有卖出去,业主大多抱着“试试看”的态度。采访中,面对业主“反价”的现象,不少购房者也表示,相比2020年的情况,自己变得“淡定”了,并坦言即使调控政策有所变化,目前还是要尽最大努力买房。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宏观研究中心主任王靖雯认为,房地产销售低迷主要受三方面因素影响:一是受疫情防控收紧影响,居民看房购房行为受到限制;二是居民收入增速明显放缓,继续加杠杆的能力减弱;第三,受近两年房企债务违约影响,居民对期房销售不信任,也拖累了房地产的销售。
深圳本地一家房企的营销总监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公司仍然看好深圳的市场前景,但在目前的监管环境下,公司的推盘节奏会有所控制,新销售的打折促销活动还会继续。
联合物业全国研究中心总监何倩茹认为,“深圳楼市的房贷利率在四大一线城市中处于最低水平,在全国范围内也处于较低水平。所以,如果深圳也下调首套房房贷利率,对市场的刺激程度会相对小一些,但好处总比没有好。
有利好要好,毕竟深圳住宅市场目前的情况并不乐观。至于深圳是否会出台其他利好政策,我认为会有的,但具体不好猜测。”广东省规划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认为,在目前的高房价背景下,对于新市民买房来说压力较大,因为目前的房价水平,相比2017年和2016年那一轮的纾困,最大的变化就是房价已达历史最高,很多新市民集中的热点城市房价比那个时候大概翻了一倍甚至两倍,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要降成本,才能真正地疏解楼市供需的错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