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通胀虽已是强弩之末,但年内退出宽松可能性仍大

2021-09-16 16:31:00 来源:华夏时报

9月14日出台的最新数据显示,美国8月CPI仍然上涨5.3%,保持了连续15个月的上涨,连续四个月同比增长超过5%。

但是市场更加关注的剔除能源和食品价格的核心CPI上涨不及预期,8月核心CPI同比上涨4.0%,不及预期4.2%,亦不及前值4.3%;8月核心CPI环比上涨0.1%,不及市场预期的0.3%,环比增幅创今年2月以来新低。

此前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一再强调,过去几个月的CPI大涨是暂时的,是由于去年同期物价下跌幅度较大,导致今年同比上涨幅度较高,这种情况会随着基数逐渐下跌而终止上涨,看来这个数据印证了鲍威尔的判断,这也是市场无视通胀数据严峻,仍然在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

5月份CPI上涨超过5%后,美联储和许多专业机构都认为物价上涨是暂时的,去年由于疫情影响,基数太低导致今年的读数比较高。两个月后,随着去年的基数上涨,通胀就会下来。目前看这个判断月份已经被证实。

最让市场放心的是,此前通胀上涨的最重要的因素——二手车价格已经开始下降,8月份二手车和卡车指数下降了1.5%,结束了连续5个月的增长;航空公司票价指数8月大跌9.1%;8月车险指数下降2.8%,降幅与7月持平。

看来美国此轮由于疫情导致的短暂的价格上涨已经见顶了,这是否影响美联储减少资产购买的进程呢,笔者判断不会。

因为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上个月表示,美联储今年可能开始减少债券月度购买,但没有给出具体的时间。他在作出这个表示时,已经预期到通胀的暂时性。

更重要的是,尽管美国的通胀已经见顶,但是物价的整体水平不会下降太快,而是会维持一段时间,这是由于经济复苏较快,消费比较网上,尤其是企业用工荒严重,有些企业为了找来劳动力,不得不加工资,这将会影响未来的就业数据,并对消费物价上涨产生刺激。

同时,经过大量的铺垫和沟通,美联储已经做好了充分的预期引导,市场也充分消化了年内减码资产购买带来的影响,因此有人认为美联储的退出可能已经变成了白天鹅,今年年内减少资产购买仍然是大概率事件。

近日,中国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在货币政策操作上,“以我为主”,其实,就通胀形势而言,中美的货币政策未来走上了分化的道路。

中国的经济增速正在下行,最新出台的宏观数据更加表现了这一点。

9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中国8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3%,前值6.4%,比7月份回落1.1个百分点。亮点是高技术制造业增速较高,不过主要是新能源。

1-8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9%,两年平均增长4.0%,比1-7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8月份环比增长0.16%。

可以看出,8月份各项宏观数据较上月回落,有恶劣天气、限制能耗、房地产调控等原因,降幅比较大,也有经济内在动能衰减的因素。不过从央行目前的操作上看,并未出现明显反应。

非常值得关注的是,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5%,较上月下降6.0个百分点。消费的下滑幅度过大,超出预期,消费本身就是此次疫情后经济复苏最弱的一块。

9月16日,发改委的解读是,近期消费增速有所放缓,主要是受汛情、疫情双影响,部分地区的住宿餐饮、文化旅游这些聚集性、流动性、接触性消费受到冲击。但是目前看这些冲击还是暂时性、局部性的,总体上还在可控范围。后期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和促消费政策进一步发力,消费将继续保持恢复性增长。

9月15日,央行开展6000亿元1年期MLF操作,利率维持在2.95%不变,今日有6000亿元MLF到期。同时,开展10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2.2%,持平上次。

央行在公告中表示,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2021年9月15日人民银行开展6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含对9月15日MLF到期的续做)和100亿元逆回购操作。

从这个操作上看,即使数据下行,央行的操作主要还是为了维持流动性稳定,经济增速下滑并未影响到货币政策操作,看来,央行还是要继续观察一段时间。

不过,随着未来经济数据的进一步下滑,和物价的低迷的进一步显现,货币上出现逐步的宽松可能性比较大,这跟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减少资产购买的操作正好相反,是中美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的表现。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