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被曝在美被罚款超5亿元 三季度业绩"双降" 格力将向何处去

2021-10-31 16:53:00 来源:商学院杂志

有消息称,美国当地时间10月29日,美国司法部在官网上发布消息称,格力电器和美国司法部达成延迟起诉协议,格力电器同意接受总额为 9100 万美元(约合5.8亿元人民币)的罚款,并同意向因公司有缺陷的除湿机而引起火灾的任何未获赔偿的受害者提供赔偿。

图源:美国司法部官网

具体原因为,格力电器在美国市场销售的除湿器产品存在缺陷,不符合适用的安全标准,而珠海格力、香港格力和美国格力存在故意隐瞒除湿器缺陷问题,直到消费者对火灾及其造成的伤害的投诉不断增加后,这几家公司才报告并召回了这些带有缺陷问题的除湿器。

值得一提的是,在目前已经披露的信息当中,还出现了一张疑似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对此协议的签名,签署时间显示为2021年10月20日。针对相关话题,《商学院》记者第一时间向格力电器方面求证核实,但截至发稿未获回应。

不过在今日早间,格力电器在官方微博中发布 " 关于格力电器在美国涉诉案件的说明 ",说明中提到,该事件不会对格力正常经营及本年度业绩造成影响。

“质量门”由来已久

记者注意到,格力电器此次因除湿器产品而引发的“质量门”,早在九年前就已经见诸报端。

2012年7月,有美国消费者投诉称,格力电器的低容量除湿机容易着火。同年,与格力电器合资成立格力美国公司的合作伙伴Soleus通过测试发现,该产品确实存有设计缺陷。Soleus还发现,格力在2010年到2012年间生产的产品使用了不合格的材料。

2013年6月,Soleus向美国法院起诉,向格力电器索赔1.5亿美元,起因即是格力电器在美国销售的除湿机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双方因此产生矛盾。

彼时,格力电器在美国市场陷入“质量门”的危机之中。一开始,格力电器拒绝承认其产品存在质量问题,格力电器对此认为,只有一小部分除湿机是用非防火材料制造,并且是安全的,中国许多家电厂商使用的也是这种材料。

然而,迫于当时美国市场的舆论压力,2013年9月13日,格力电器发布了针对除湿机质量事件的召回公告 。格力电器表示,召回在2005年1月至2013年6月之间在美国和加拿大销售的涉及SoleusAir、Kenmore、Frigidaire等12个品牌约225万台除湿机产品。而在2014年1月,格力电器又扩大召回约35万台由格力制造的除湿器产品。

“公司出口到美国和加拿大的部分除湿机可能会过热、冒烟和起火,可能会对消费者造成火灾或烧伤的危害,目前尚未收到任何人员伤亡的报告。虽然收到的投诉数量与销售总量相比不到万分之一,本着为消费者负责任的态度,2013年9月12日,在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CPSC)和加拿大卫生部的监督和批准下,公司仍然决定自愿召回这些除湿机产品。”格力电器在此前的召回公告中提到。

对于原本的合作伙伴Soleus,格力电器与其进行了多轮的和解谈判,但均未能达成统一意见。直到2016年3月,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发布消息称,格力电器最终同意向美国联邦政府支付1545万美元的民事罚款了结此事,罚款对象涉及珠海格力以及与其存在关联的香港格力、美国格力。

尽管格力电器在2016年已经对此认罚,但由于当时格力美国的两位高管人员对此事并没有认罪,因此这一案件也是一拖再拖。经过漫长的司法大战,格力电器终于和美司法部在今年达成延期起诉协议,同意支付总计9100万美元的赔偿。

对于这一事件,资深家电观察人士刘步尘指出,“虽然数千万美元的罚款对格力电器目前的账面盈利影响不是很大,但对于格力电器的产品形象和声誉会造成损害,尤其是对格力开发美国市场也存在一定影响。”

资本正在抛弃格力?

相较于旷日持久的“质量门”,不久前刚刚出炉的“成绩单”,更是给格力电器泼了一盆冷水。

10月26日,格力电器发布三季度财报。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格力电器实现营收470.8亿元,同比下降16.5%;实现净利润61.9亿元,同比下降15.66%,三季度业绩“双降”。

从2021年前三个季度的数据来看,格力电器实现营收1381.3亿元,同比增长9.73%;实现净利润156.4亿元,同比增长14.2%,虽然业绩较去年有所提升,但和疫情之前的2019年对比,降幅依然明显。

不仅如此,格力电器在股价、市值方面同样呈退步状态。截至10月30日收盘,格力电器收盘价36.65元/股,市值约为2205亿元,市值距高位已蒸发约2000亿元,表现近乎腰斩。

作为格力电器的对手,美的集团虽然今年股价表现同样不振,但市值已经是两个格力电器有余,就连原本一直落后于格力的海尔智家,如今市值也跃居格力之上,达到2500亿元以上。值得一提的是,在2018年格力美的均超两千亿市值之际,彼时海尔智家市值仍不足千亿水平。

对比之下,格力电器近年来的增长放缓迹象已经不言自明。对此,产业观察家洪仕斌指出,造成格力与美的海尔差距拉大的主因,与他们三家的市场表现息息相关。

“同样是作为家电巨头,美的在家电全产业、全品类已经有多头并进的态势,不仅小家电保持领跑,在空调市场美的如今也已经赶超格力。而海尔近几年来由于在高端品牌的打造,以及物联网、海外市场的战略推动上较为成功,其发展后劲较足。格力电器这些年来在多元化转型上一直是雷声大、雨点小,没有真正出现推动公司二次增长的新业务,空调本身的核心业务也出现乏力,反映在资本层面就是不进则退的状态。”洪仕斌表示。

事实上,格力电器目前较为低迷的状态,也让资本纷纷出现撤出的动作。就在今年第三季度期间,格力电器十大流通股东只减未增。减仓的包括北向资金、格力集团、中央汇金资产管理、阿布达比投资局。其中北向资金撤离明显,期间减持数量高达2.04亿股,曾经的大股东珠海格力集团有限公司减持了1745.65万股。值得一提的是,早在今年中报时,知名投行高盛集团就已经清仓了格力电器。

按照WIND数据显示,2017年至2019年,格力电器机构合计持股占比保持在50%之上。但目前最新机构持股比例仅有23.83%,较中报时又下滑了8.03个百分点,机构合计持股格力电器的比例已经降至近十余年来新低水平。

这些资本纷纷减持,甚至清仓格力股份的动作,是否会预示着格力未来业绩的进一步颓势,或许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但就这一现象本身而言,对格力电器来说并非好事。资本纷纷减持、股价跌跌不休,格力电器何时才能触底反弹?

在刘步尘看来,“格力电器在股价的上行动能和下行动能逐渐接近均势,但两种动能力量都很弱。换言之,即使反弹,也涨不多;即使持续下跌,跌幅也不大。必须指出的是,此前格力电器实施股票回购注销,本身为了通过减少市面上流通的股票数量,从而达到稳定股价,但这么大的利好并没有带来预期中的三个涨停,甚至一个也没有出现,这么大的利好拉不动股价,足见抑制格力股价上涨的力量有多大。”

成败皆因董明珠?

外界都在期待格力电器能够有更大的突破和变化,可是从现实角度出发,格力眼下能够调整的空间却极为有限。

正如前文提到,格力电器由于培育多元化业务不给力,其想要从美的、海尔口中“抢食”的难度可想而知。更为严峻的是,目前格力电器营收七成、净利润九成都来自于空调单一业务,随着今年以来房地产行业持续下行周期,空调赛道几无增量可言。

对于这一问题,资深产业经济观察家梁振鹏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格力想要进一步发展,突破目前面临的增长瓶颈,只有多元化一条路可走。可是以现有的格力多元化道路,基本上其他产品线都是作为空调业务的附属和依附,产品本身存在感不强。”

这恐怕与董明珠的管理风格和管理经历有着很大的联系。诚然,自董明珠在2012年接班朱江洪成为格力电器董事长以来,格力电器营收翻番、ROE(净资产收益率)长期超过25%,其带领格力电器做出不少成绩。

但是另一方面,朱江洪时代的格力电器仅有空调业务,而董明珠虽然做出了多元化布局的决策,但其希望通过手机、芯片、新能源汽车等跨界转型的案例,目前均无成功案例。

前任格力董事长朱江洪曾经说过,如果他继续执掌格力,应该不会让格力造手机、造汽车。这或许是朱江洪对于董明珠执掌格力电器后的批评,但从中也体现朱董二人管理理念上的差异。

刘步尘对此指出,相比美的,格力电器的企业管理体系和机制都不符合未来的发展。“美的与格力在管理上有一个显著的不同在于,方洪波领导下的美的集团的大多数投资有逻辑可循,而董明珠领导的格力电器的投资决策往往‘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毫无章法可言。比如董明珠做格力手机的决策,明显经不起推敲,这显然是将个人意志凌驾于企业之上。而在美的,你很难想象方洪波做电视或手机的决策会被董事会通过。”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2019年10月高瓴资本取代珠海国资委成为格力第一大股东,这一事件至今过去正好有两年时间。原本外界期待高瓴的入局可以改变格力当前的多元化困局,可惜这一情况至今未能有所好转。

在业务层面,高瓴入局格力以来似乎甚少干预以董明珠为首的管理层决策,而格力电器在这两年期间所获得的成绩却远远小于对手。这是否说明,高瓴资本入局格力是一个错误?高瓴坚持的“长期主义”何时才能等来格力电器的春天?

香颂资本董事沈萌分析认为,原先高瓴资本入局接受格力电器股权,是看好格力电器的价值基础,以及品牌等高附加值因素,而现实的管理权集中问题恐怕短期内难以改变。这不仅会损及格力电器其他股东的权益,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格力电器的重心从长期股东价值成长转移到高管个体短期利益增值上,形成上市公司的“委托-代理”陷阱。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