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的高管今年以来变动频繁。
上周六两家基金公司公布了高级管理人员变更的公告,分别是信达澳银基金新任公司副总经理冯明远,任职时间为6月18日;中融基金公司副总经理罗杰由于个人原因离任,离任时间为6月17日。
数据显示,截至6月23日,今年以来,共有75家基金管理人出现高管变更,累计变更人数达159人。具体来看,年内已有15家基金公司先后变更董事长一职,涉及新任和离任共32人。与此同时,还有24家和43家基金公司出现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变更,分别涉及49人和61人。
有业内人士认为,行业内高管变更的原因可以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其中,高管主动变更体现为个人为谋求更好的发展,如“奔私”等;而被动变更则可以体现为业绩考核不佳,被股东解聘等。与此同时,自去年以来,越来越多优秀基金经理也被提拔成为高管,这也体现出在行业竞争加大背景下基金公司的惜才、爱才、留才。
基金经理“绩优则仕”已成趋势
6月18日晚间,信达澳银基金发布公告称,任命冯明远为公司副总经理,分管权益投资业务。这一变更事项,已经由公司第五届董事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并已按规定向相关监管机构备案。
公开资料显示,信达澳银基金冯明远,其2010年9月至2013年12月,曾就职于证券公司综合研究所,任行业研究员。2014年1月加入信达澳银基金公司,历任行业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基金经理、权益投资总部副总监、联席投资总监,2021年6月起任副总经理,分管权益投资业务。
作为信达澳银基金的“投研头牌”,冯明远因代表作信达澳银新能源产业而广为人知。从2016年10月19 日冯明远接管该基金至今,实现了281.41%的任职回报,曾获得2017-2019年三年期主动管理公募业绩冠军。
除了业绩好,“带货”能力也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在管理总规模只有443.82亿元的信达澳银,冯明远一人就贡献200.53亿元的流量。不过,冯明远身上的担子并不轻,管理的产品数量多达9只,已经逼近监管规定的10只上限。
不难发现,“投而优则仕”已日渐成为公募行业主流趋势。自去年以来,已有多位明星基金经理被提拔为公司高管。
去年6月,易方达发布公告称,任命张坤为副总经理。2020年类似的情况还有融通基金邹曦、博道基金史伟、圆信永丰基金范妍、长安基金徐小勇等。
今年4月9日,华夏基金发布公告称,郑煜、孙彬自4月7日起担任公司副总经理,蔡向阳担任公司高级管理人员。5月20日,前海开源公告称,邱杰、曲杨升任前海开源基金副总经理。
除上述提及的基金经理外,公募行业近年来还有多位明星基金经理被提拔为公司高管。比如鹏华基金的王宗合、梁浩;景顺长城基金的刘彦春;平安基金的李化松;富国基金(博客,微博)的朱少醒;南方基金的史博;睿远基金的傅鹏博;兴全基金的董承非等。
对此,上海证券基金评价中心分析师刘亦千认为,在国内,各行各业都遵循“绩而优则仕”的规律,资产管理行业也是这样。绩优基金经理晋升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等高管职业,能够满足他们自身得到更多尊重的需求,也是基金公司的一种人才激励方式,因为更高的级别往往意味着更好的待遇,而且部分高管岗位并不一定需要执行管理职能,更多是对绩优基金经理一种单纯的奖励和荣誉。
中小基金公司经营压力加大
相比于冯明远的“高升”,同日中融基金也发布高级管理人员变更的公告,副总经理罗杰因个人原因离任,离任日期2021年6月17日。
根据公开资料,罗杰2020年11月16日出任公司的副总经理,于今年6月17日起正式离任该职位,时间刚满半年。
数据显示,中融基金成立于2013年5月。截至6月23日,公司资产规模(全部)1218.93亿元,排名39/145;资产规模(非货币)722.59亿元,排名47/145;旗下基金数67只,排名43/145。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公司资产规模为1130.68亿元,相比上季度同比下滑4.69%。此外,截至目前,中融基金旗下有14只基金最新规模不足5000万元,面临清盘危机。
就在罗杰离任中融基金前,6月12日,还有3家公募基金公司也发布了高管变更公告,涉及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其中,惠升基金公司公告称,原公司董事长蒋宁因个人原因离任,董事长职位将由万跃楠担任。万跃楠在今年4月之前曾在另一家公募长安基金公司担任董事长。红塔红土发布公告表示,原公司总经理饶雄因工作调整离任总经理,总经理职位将由该基金公司董事长李凌代任。中信建投基金公司也发布高级管理人员的变更公告,聘任方俊才担任公司的副总经理。
不难发现,随着公募基金行业“马太效应”的加剧,中小型基金公司的生存空间受到进一步压缩,由于经营压力加大,公司高管变动更为频繁,不少总经理任职时间也在缩短。
进一步来看,在公募行业大发展背景下,资金向头部基金公司和头部基金经理聚拢已是不争的事实,行业“二八格局”进一步显化。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随着公募基金行业竞争越发激烈,预计行业人事变动以后会越来越多,尤其是中小基金公司。
人才行业流动现新特征
事实上,基金公司高管变更频繁这一现象并非在近期才出现。
数据显示,截至6月23日,今年以来,共有75家基金管理人出现高管变更,累计变更人数达159人。具体来看,年内已有15家基金公司先后变更董事长一职,涉及新任和离任共32人。与此同时,还有24家和43家基金公司出现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变更,分别涉及49人和61人。
从近来披露的相关公告中不难看出,主要与个人原因或工作变动有关。此前,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就表示,行业内高管变更的原因可以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其中,高管主动变更体现为个人为谋求更好的发展,如“奔私”等;而被动变更则可以体现为业绩考核不佳,被股东解聘等。
而从高管“奔私”来看,6月11日一家名为“上海汇万心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刚刚备案成功。这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执行董事正是原国元证券副总裁、原长盛基金董事长陈平。而该基金的总经理和投资业务负责人则是原国投瑞银基金副总经理储诚忠。这也意味着,两位公募基金行业的老兵将一起创业。
当然,公募基金高管“奔私”已不是新鲜事了,去年原东方红资管副总经理林鹏、原富国基金明星基金经理于洋等也纷纷转战私募,也一度引发行业热议。
不过,“奔私”当前已不再是很多公募老兵的唯一甚至第一选择。虽然今年以来公募人才流动也频繁,但离任高管和一些明星基金经理仍然会选择留在公募行业,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侧面体现了当前公募发展势头的持续向好。而在基金行业快速发展的当下,提拔优秀基金经理为高管已成为基金公司惜才、爱才、留才的标志性动作。毕竟,“绩而优则仕”是公司对基金经理投资成绩的一种肯定,也是行之有效的激励方式,对于基金经理而言更是能够满足个人诉求的职业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