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人口占比18.70%,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3.50%,养老问题备受各方关注。养老产业具有长投入、慢回报属性,又兼具公益性质,因此,养老产业考验参与者的战略定力,需要其有长远眼光和长期投入。
具有长周期、大规模属性的保险资金,与养老的资金需求天然契合,“保险+养老”日益成为人身险公司业务发展的重要方向。近年来,大型保险公司纷纷投资养老社区,并打通养老服务与保险保障,不断创新保险与养老相互赋能的全新商业模式。值得注意的是,现实十分“骨感”,目前,多数养老社区仍旧处于运营亏损期。如何把这门“不赚钱”的生意做好,对险企是一种全方位考验。
保险公司“扎堆”养老社区
在6月25日召开的首届中国保险养老融合与发展论坛上,大家保险集团董事长何肖锋介绍称,包括大家保险在内,市场上已有13家保险机构投资了近60个养老社区,提供床位数超8万张,充分发挥了商业保险的催化剂和黏合剂作用,有效促进养老健康服务业发展。
伴随养老需求的凸显、政策红利的释放,养老产业的长期投资价值日益显著,从保险投资、保险保障到医疗康养的全生态产业运营模式日益清晰,更多险企根据自身的实力和特点,着手布局康养产业。
从具体运作模式来看,重资产模式主要是险企使用自有资金直接参与到养老地产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早期进入养老产业的保险公司大多采取重资产模式入局,不容忽视的是,重资产模式考验险企流动性、战略定力和运营能力,对保险公司的资源整合能力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近年来,轻资产或者轻重并举的模式受到更多保险公司的青睐。保险公司得以用较少的资金撬动更大规模的养老服务供给,以更多的专业护理和运营服务加持养老社区。此外,还有一些保险公司与股东单位形成战略协同,以纯轻资产的模式布局养老社区。
须提高参与方资本投入的充足度和持续性
尽管保险行业对养老社区青睐有加,保险公司纷纷以轻资产或重资产模式布局养老社区,热情高涨。但目前,多数养老社区仍旧处于运营亏损期。
业内人士指出,穿透责任与理想,也需要客观理性地看待养老社区投资。目前,我国险企养老社区仍处于初期阶段,从运营模式来看,养老社区收入来源包括入门费、会员卡、月费和其他服务费用,并通过给予满足条件的保险客户入住养老社区的资格、优先入住的权限和部分折扣优惠的形式,来实现延养老和保险业务的联动。同时,“只租不售”的监管要求也使保险系养老社区的投资回报周期更长。
但是从长远来看,养老产业到底赚不赚钱?这有赖于投资者的经营策略,而要看到这一问题的答案,或许需要10-20年的长时间等待。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周燕珉指出,目前保险企业做养老运营能够盈利的并不多,还处于爬坡期,尤其是养老机构入住率的提升,是一个慢热过程。
大家保险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养老本质上提供的是一种带有居住属性的复杂服务,从国外养老产业的发展历程、国内近十年保险公司参与养老产业的实践情况,以及相关监管政策的变化过程来看,当前轻资产和重资产模式最大的区别,既不在所提供服务的品质上,也不在财务盈利性上,更不在资产是否可增值的争论上,而是在现金流的可持续性上。国内经营良好的养老机构,其盈利能力并不比国外同业差,也不比国内的保险公司差。
“真正束缚中国养老行业发展的,不在于其盈利性,而在于社会参与资本投入的充足性和持续投入的容忍度。保险公司参与养老行业,并不能获得特别高的回报率,而是其资金属性与养老行业有更高的匹配度,与保险主业能够形成更好的产业协同。”大家保险相关人士称。
上述负责人表示,“新开业的养老社区普遍都需要经历入住率逐渐上升的过程,当入住率达到一定比例时,就能够实现盈亏平衡和良性运转,这和其他产业并无不同。但值得注意的是,养老社区一旦住满,会处于长期处于满员状态,较少出现入住率大幅起落的情况,盈利性相对稳健。”
此外,“保险+养老”已成为头部险企业务发展和资源整合的重要方向。一些保险机构在保险产品的设计中,嵌入了商业养老社区的入住权益,对于使用了此项权益的保险消费者,经合同约定,其养老型年金的收益率水平可以下浮1%-1.5%。以一份预期收益为4%的普通年金为例,在兑现养老社区的入住权之后,消费者自愿下调收益,从而形成了一个较为可观的利差。
保险行业与养老产业的战略协同反哺了养老社区,并塑造了一个稳定可持续的商业模式。长期来看,当我国进入平稳发展周期,养老社区的投资价值将更加明显。作为一个与生命周期为伴的行业,保险资金的长期优势、规模优势和保障投资协同优势,都将在大养老生态中得以凸显。
此外,保险公司在加大养老社区投入的同时,进一步加大了对养老产业链上下游的投资。近年来,保险资金在医疗、健康、养老产业链的投资规模甚巨,主要目的在于延伸产业链链条,打造康养大生态,进而大幅降低成本、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