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监管沙箱”持续扩容中。日前安徽省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第一批创新应用对外公示。具体来看,此次公示创新应用主要聚焦于区块链、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并突出了提升金融服务效能和用户体验等热点主题。
《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中国版“监管沙箱”的进程不断加速。截至目前,北京、上海、成都、深圳等15个省市和地区已有24个批次、103项创新试点应用“入箱”。
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对《证券日报》表示:“我国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发展趋势呈现数据、技术与场景一体化,从银行科技到保险资管科技全面铺开,逐步建成中国金融科技创新标准体系,在监管的前提下注重降本增效改善经营等特点。”
首批“监管沙箱”项目公示
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应用,也称金融科技“监管沙盒”,旨在引导持牌金融机构、科技公司,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探索运用新兴技术驱动金融创新、赋能金融提质增效,着力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安徽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公示了2项创新应用,分别是交通银行安徽省分行申报的“基于大数据技术的企业园区综合金融服务”以及徽商银行申请的“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绿色信贷服务”。具体来看,上述创新应用使用了区块链、大数据、多方安全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涉及应收账款融资、支付结算、信贷融资等场景。
从申请机构看,本批次应用申请机构均为银行,包括交通银行、徽商银行。
此外,湖北、贵州、广西、山西也于日前公布第一批创新应用情况,项目均为金融服务类应用。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申报项目中,涉及大数据风控的资金管理服务、小微企业融资服务等。
从申报机构来看,银行机构仍为申购主体机构,涉及建设银行、桂林银行、工商银行广西壮族自治区分行、中信银行太原分行、贵阳农村商业银行贵阳银行、中电金信软件等机构,银行依旧是申报主体机构。
博通分析资深金融行业分析师王蓬博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总体来看,上述地区‘监管沙箱’项目体现了地方性特色,且银行参与度非常高,达到了100%,同时区块链技术运用较为广泛,并通过提高风险防控水平、提升小微企业融资服务等领域,提升了金融服务的便捷性和可获得性。”
103项创新试点应用“入箱”
纵观目前全国“监管沙箱”情况,截至目前,试点区域已扩大至北京、上海、深圳、湖北、杭州、山西等15个省市和地区。
据《证券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公示的试点应用项目已达103项。北京、上海的“监管沙盒”进展最快,均有三个批次的创新应用对外公示。各地公示的试点应用项目包括:北京首批6项、第二批11项、第三批5项;上海第一批8项、第二批5项、第三批3项;深圳第一批4项、第二批4项;雄安第一批5项、第二批2项;苏州第一批5项、第二批4项;成都第一批6项、第二批3项;广州第一批5项、第二批4项;重庆5项;杭州5项;山东3项;湖北2项;贵州2项;广西2项;山西2项;安徽2项;至此,共有15个省市地区24个批次的103个创新试点应用项目对外进行公示。
整体来看,金融服务类应用较受青睐,且申报频次较高。例如,近期公示的湖北、贵州、广西、山西、安徽5省市地区申报项目均是金融服务类应用。同时,从今年各省市地区申报项目来看,地方性城商行正在积极参与申报且参与度进一步增强,例如此前参与申报机构包括桂林银行、贵阳农村商业银行、徽商银行、四川新网银行、泸州银行、齐鲁银行、杭州银行等等。
王蓬博预计,未来城商行参与度会进一步增加。他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金融创新是城商行的未来,其中金融服务类、风控等领域项目应用,会持续成为热点项目。”
易观分析高级金融顾问苏筱芮对此表示认同,她进一步表示:“伴随着金融科技‘监管沙箱’的不断深化,城商行参与金融科技类项目的意识将进一步提升,预计未来参与度将进一步增强。”
此外,从申报机构来看,银行的参与度最高,超过九成,且申报主体大多以银行为主。据《证券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在103个项目中,仅有7个项目的申报主体中没有银行机构。
苏筱芮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银行参与度颇高其主要原因是银行业务类型广泛,拥有丰富的业务场景,为金融科技的运用提供了良好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