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获得基金投顾持牌试点资格的银行中,有两家宣布暂停旗下智能投顾申购业务,引起市场一片哗然。
其实,这个消息也算不上突然。11月初,北上广三地的证监局分别向辖区内的基金公司和基金销售机构下发了《关于规范基金投资建议活动的通知》,对基金投顾业务进行负面清单管理,对业务开展主体、标的基金、服务对象、收费模式等业务细节都作出了明确限制,持有基金投顾业务牌照的机构需于2021年底完成整改,未持有的代销机构则于明年6月底完成整改。当时就有市场消息称,有一些基金投顾试点机构将暂缓开展业务。
再把时间拉长一点来看,2019年10月公募基金投顾业务批准试点,距今已超过2年时间。在这段时间里,随着居民财富管理需求的迅速增长、金融科技的快速迭代,尤其是去年公募基金行业的大发展,基金投顾业务的市场也在快速拓展中,未来有望成为万亿级别的市场。虽然今年以来基金投顾市场还在加速扩容,但随之而来的密集监管是必然的、情理之中的事情,相关政策的落地也是在为行业发展和同业自律提供保障,长远来看肯定是一件好事。
首先,基金投顾业务的快速扩容有目共睹。2019年首批18家基金投顾业务试点资格落地,到了今年又有42家试点机构获批,也就是说目前一共有59家机构获得了试点资格。有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首批18家试点机构合计服务投资者约250万户、服务资产超500亿元,并且这个数字还在快速增长中。再加上第二批基金投顾业务获批的机构也纷纷对外展业,一个万亿级别的市场已经被激活了。
但另一方面,随着基金投顾业务进入一个“百舸争流”的时代,一些行业发展过程中的不足也逐渐暴露。比如,获批的大多数机构都是资产管理机构,在投资策略方面有比较丰富的经验,但对于投资者的行为、需求等却并没有那么了解,导致了“投”与“顾”的分离。再比如,行情清淡的时候投顾机构应该如何应对,基金投顾与产品代销之间的关系应该怎样平衡等,都是当前获批机构所面临的一些难点。
目前行业内有一个共识是,基金投顾业务正在从“卖方视角”转向“买方视角”。这当然是大势所趋,但转型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还需要参与各方长时间的共同努力。事实上,从基金投顾试点机构的快速扩容背后,我们也可以一窥监管的思路,那就是推动更多机构从买方需求出发、站在买方立场来思考问题,从而体现金融的普惠价值。
在这样的背景下,经过细致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监管层才下发了相关通知。一方面规范基金投资组合策略表现的展示指标和基金服务评价指标,同时对相关计算口径也进行了进一步规定和细化,这些举动的深意都是在引导投顾机构进行更长期、更合理的业绩呈现,从而进一步提升投资者体验、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回到开头的话题,其实这两家已获试点资格的银行,其智能投顾服务的用户量是很庞大的。也正因如此,用长远的眼光、站在普通投资者的角度来看待,其暂缓基金投顾业务并不是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