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亿元“包袱”年底 集中倾销银行个人贷款不良转移试点步入正轨

2021-12-20 10:43:00 来源:上海证券报

临近年底,个人不良贷款转让市场近期供应活跃。本周多个资产包将集中入市,银行布局的市场也在加速。

据上海证券报银行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披露的信息统计,12月以来,5家银行共投放不良贷款14包(其中引入3包),债权近26亿元。

据记者统计,截至目前,18家试点银行已有一半以上进入市场,其中平安银行成为不良贷款市场最大的供应商。在业内人士看来,经过8个月的“演练”,各方参与者已步入正轨,尽管估值等问题仍未解决。

年底集中精力处理行李

12月以来,平安银行、广发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邮储银行向市场抛出了一批个人贷款不良资产包。

这些不良资产的标的资产主要为消费类和经营类信用贷款,债权总额约为25.98亿元。其中,平安银行出售的资产包最多。

在平安银行挂牌交易的资产中,债权金额最大的为4.1亿元,为该行第18笔个人不良贷款,资产3098笔,借款人567人,加权平均逾期天数1887天,平均年龄44岁。目前,这些债权均处于终结本次执行程序(以下简称“最终执行”)的状态。

除平安银行、兴业银行外,上述其他三家银行是不良个人贷款转让试点业务的首批“先行者”。其中,中信银行南宁分行发起的个人贷款不良资产包债权金额为2571.09万元。债权已全部诉讼并进入执行阶段,其中已全部执行59户,占31.38%,本息余额758.33万元,占30.07%。公告显示,债权将于12月20日开始竞价,起拍价187万元。

据记者测算,这些资产包的起拍价约为0.5%至1%(起拍价与本金的比值),但试点开闸之初以0元为单位的起拍价已在市场上消失。

飞行员逐渐走上了正轨。

近年来,在银行不良贷款万亿规模亟待解决的背景下,今年3月,期待已久的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移试点正式开启。平安银行、工商银行“先行者”落地第一单业务已有8个月,大部分银行仍在小规模试点“寻路”,但大量信息显示,试点整体上已步入正轨。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告诉记者,更多试点银行的参与,是市场各方探索发展的结果。但业内讨论的估值定价、交易转让等问题依然存在,这些问题可能会在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通过优化调整机制逐步解决。

从今年试点大门开启后的情况来看,个人不良贷款分批转移落实确实存在不少问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资产的估值和定价缺乏历史积累数据的支持。如何定价才能更公平?试点闸门开启之初,各方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平安银行相关人士曾告诉记者,个人贷款中的不良资产数量多、金额小、财产信息难以查询,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要求也很多。与大众收藏相比,完全有两种方式。然而,资产管理公司(AMC)在收取公共贷款方面的传统经验很难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