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我国商业银行不断优化绿色信贷规划,加大绿色信贷力度。
2021年11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新闻发言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披露,截至2021年9月末,国内21家主要银行机构绿色信贷余额已达14.08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1%以上。同时,绿色信贷资产质量总体良好,近五年不良贷款率保持在0.7%以下,远低于同期各类贷款整体不良水平。
央行口径还显示,截至2021年9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4.78万亿元,同比增长27.9%,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6.5个百分点。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国家开发银行、工商银行绿色信贷余额均超过2万亿元,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绿色信贷余额均超过1万亿元,其中部分银行接近2万亿元。
与此同时,部分银行也明确了未来绿色信贷计划,在广阔的绿色信贷增量市场“共享粮食”的意图明显。例如,国家开发银行表示,2030年绿色贷款占信贷资产的比例将达到30%左右;农发行力争“十四五”绿色信贷余额较“十三五”翻一番,占信贷资产比重超过20%;农业银行将绿色金融作为“十四五”三大战略之一,持续增加绿色信贷供给;中国银行表示,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向绿色产业提供不低于1万亿元的金融支持;建行“十四五”规划进一步明确了绿色金融的发展路径。
“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是未来一个时期金融领域的重点工作,结合国际经验和我国具体实践,将更好地引导市场资金支持绿色发展。”去年10月下旬,央行行长易纲公开表示。
中国银保监会发言人表示,发展绿色信贷不仅有助于金融机构优化资产结构,促进金融业升级,而且减排效果明显。“按照信贷资金占绿色项目总投资的比例,21家主要银行机构预计可节约标煤4亿吨以上、二氧化碳当量7亿吨以上。”
7家头部银行占比超过70%
2021年是中国“双碳”目标提出后第一个完整的年份。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各大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实现快速增长,而头部银行增速更高、份额更大。三家开发/政策性银行和四家国有银行的绿色信贷总额接近10.5万亿元,占14.08万亿元市场份额的70%以上。
记者从3家开发/政策性银行、4家国有银行获悉,截至2021年11月末,国家开发银行绿色贷款余额2.4万亿元,居国内银行业首位。该行绿色贷款主要支持清洁能源产业、绿色城乡建设、绿色交通建设、工业领域节能环保改造等领域。
“关于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和碳中和的资本要求,有很多计算,规模级别是几百亿人民币。要满足绿色发展的资金需求,仅靠政府资金远远不够,必须引导金融体系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国家开发银行作为开发性金融机构,依托国家信贷支持,服务国家战略,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工具、政策工具和宏观调控工具。”去年7月,国家开发银行行长欧阳伟民在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工行如何继续发挥引领作用,助力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和“碳中和”目标?工行行长廖林曾表示,该行将围绕深化绿色金融体系建设、提高环境风险管理能力、推进自身绿色低碳运营、加强国际合作信息共享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其他银行方面,据报道,截至2021年10月末,农发行绿色信贷余额11268亿元,占全行贷款余额的17%,较年初增长33%,提前完成全年绿色信贷发展目标。截至2021年9月末,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绿色信贷余额分别为1.82万亿元、1.62万亿元、1.1万亿元,增速均高于25%。截至2021年7月末,进出口银行绿色信贷余额已超过3200亿元,占表内贷款余额的7%。
然而,在中国银行副行长王志恒看来,当前金融对绿色发展的支持仍然不足和不平衡。“据估计,中国实现碳中和需要数百万亿元的资金支持,年均资金缺口近2万亿元。在可再生能源、土壤污染修复等领域存在较大差距。”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2年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的支持力度。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认为,预计今年在稳定基调下,货币政策仍有宽松调整空间。同时,货币政策有望更多利用结构性工具为实体经济提供精准导向,尤其是在微观、科技、绿色等关键领域。普惠性和绿色贷款将成为信贷支持实体经济的重要抓手。
创新变革综合服务体系
支持金融绿色低碳转型,要“清正廉洁,久久为功”。
“国民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是一个动态优化的过程。金融既要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也不能简单过快退出传统能源领域。要通过支持更高标准、更高效率的产能,引导传统落后产能‘减量、替代’,逐步实现能源结构转型。”央行副行长刘桂平曾表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不少银行对绿色信贷都做了长期规划,短至“十四五”,长至2060年。比如2021年12月中旬,国家开发银行发布《实施绿色低碳金融战略 支持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该行绿色贷款要占信用。
资产比重较2020年底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到2030年绿色贷款占信贷资产比重达到30%左右,2030年前实现集团投融资与自身运营碳排放“双达峰”;2060年前实现集团投融资与自身运营碳排放“双中和”,并将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嵌入公司治理、企业文化、业务发展、经营管理全流程。除了将绿色信贷作为长期坚持的发展目标外,记者还了解到,在方式、方法上,主要银行也在不断创新升级。
早在2007年就制定了绿色信贷指引的进出口银行,近年来综合运用债券投资和债券承销支持清洁能源、节能减排等低碳领域,参与设立股权投资基金,推动碳排放权配额的应用。据悉,目前该行已经构建了集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投资、碳金融服务等为一体的多元成熟绿色金融服务体系。
2021年11月初,农业银行副行长张旭光在第十六届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介绍,在助力绿色低碳转型方面,该行积极构建涵盖信贷、投行、投资、碳金融等领域的多层次立体化业务体系,例如曾创新推出生态修复贷、生态保护贷、碳汇林业贷等多项特色产品。“未来还会将环境影响、能耗控制等指标作为行业客户分类和项目准入标准,实施差异化政策,避免投融资活动对气候及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同在2021年11月,建设银行宣布启动客户ESG评级体系项目。建设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构建客户ESG评级体系旨在识别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客户,为客户选择、风险偏好制定、信贷结构调整等提供支持,并将致力于达成追踪客户ESG评级表现,为关注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的投资者提供更为明确的投资信号等目标。
“中行通过机制建设和创新举措,大力推动绿色债券投资。如率先引入立体化绿色债券配套机制,加强绿色债券投资、承销、发行联动,在优质债券项目上形成良性互动。”2021年10月,中国银行行长刘金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