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近四年的资产管理过渡期,投资者教育逐步深入,银行理财净操作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广大理财客户对理财产品的理解也开始发生变化。
2021年是新资产管理条例过渡期的最后一年。随着银行理财净转型的推进,理财规模稳步增长。截至2021年第三季度,数据显示行业规模同比增速达到9.27%。与此同时,随着理财子公司的设立、相互代销的发展,以及理财销售新规将代销范围限制在银行机构的变化,整个行业的生态格局正在发生变化,零售能力强的银行正在迎来理财销售的爆发。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截至去年底,招商银行理财规模达到2.8万亿,较年初增长85%。其他大型零售银行也经历了大规模增长。
到2022年,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金融市场将再次围绕资管新规和净值理财展开一轮宣传教育。“总净值时代即将到来”、“银行正在偿还保本理财”的口号不时出现在大众的视线中。
然而,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噪音。一些投资者向记者提供了反馈。目前,他们仍然从银行获得基于预期收入的旧产品,以促进固定收入。
理财销售新规之下谁是大赢家?
银行融资净值转型并未阻碍行业可持续发展,近一年银行融资保持快速增长态势。金融登记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9月末,银行金融市场存续规模达27.95万亿元,同比增长9.27%,表明整个金融市场需求巨大。然而,随着银行理财公司的成立和一系列银行理财监管文件的颁布,整个银行理财生态正在发生变化。
2021年6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理财公司理财产品销售管理暂行办法》号文件,明确将银行融资范围限定为存款类金融机构。一方面,进一步开辟了银行间相互代销理财公司产品的新局面;另一方面,明确限制支付宝、京东金融、理财通等互联网平台第三方渠道代销理财产品。随后,2021年底发布的《金融产品网络营销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进一步将排水行为纳入监管。
对于广大理财客户来说,只能在接受存款的金融机构即银行购买银行理财产品,这不仅是严格的限制,也是对投资者的一种保护。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多家机构了解到,去年各大银行理财销售规模大幅增长。从截至去年底全国股份制银行理财零售持股数据来看,以零售能力著称的招商银行较年初增长85%,规模超过2.8万亿元。光大银行增长75%,平安银行增长65%,华夏银行增长65%以上,中信银行增长52%以上,以此类推。
旧产品成为银行融资的新工具。
近日,记者收到金融投资者的困惑提问。有投资者表示,最近收到一条股份制银行的营销短信,短信显示:“尊敬的XXX,感谢您对我行的支持,我向您推荐91天理财产品,预计年化收益4.05%,起价1万元,先到先得!新增资金5万元以上,即可参加‘投资达人’活动。报名达到标准后,可获得50元起的支付宝红包……”
可以看出,这款理财产品显然如此
即使新资产管理条例的过渡期于2021年12月31日正式结束,但这些旧产品中仍有少数存在于城市中。这是因为,在银行理财转型转型过程中,银行体系中仍有大量的旧资产难以在短时间内处理和转化。基于实事求是的原则,监管为这些旧资产的整改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允许它们在过渡期结束后继续存在一段时间。同时,为配合资产整改,允许老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存活并继续募集资金,但原则上应逐步减轻压力。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市场上了解到,大部分银行基本上都有老理财产品,但各家银行的人士也告诉记者,与新产品相比,这些产品优势明显,而且规模做不了太大,所以不会大范围推广,往往作为“优惠”手段,比如吸引新客户的资金。
根据上述信息,该产品期限为91天,预期年化收益为4.05%,置于当前金融市场。与银行现金管理产品、货币基金、短期债务基金等同类产品相比,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记者从其他银行了解到,类似的老产品也是如此。例如,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的“邀请新理财91天计划”预计年化收益率同样为4.05%,仅适用于新客户。兴业银行也有类似的情况,把这类老产品作为优惠产品来吸引新客户的资金。
目前整个银行理财市场大部分已经转化为净值。金融登记中心数据显示,截至去年三季度,银行理财净率已超过86%。保守估计,到2021年底,这一数据的高概率已经超过90%。
一位银行零售人士告诉记者,据他所知,截至12月底,净值型产品约占所有银行理财零售持股的90%-95%。
但是具体情况比较复杂,有些产品在形式上还是只有净值产品。一位银行理财研究员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按照目前的做法,大部分银行理财仍有防止产品亏损的空间。
那么,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购买新产品和购买旧产品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主要原因是体验不同。一是要清楚知道到时候你会得到多少好处。现在的新产品有点接近盲盒,收益或多或少都有可能。”上述金融研究人员向记者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