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省监管部门年前发文,要求辖内中小银行严控现有理财产品规模。对中小银行而言,2022年,在全面净值化时代,理财业务将何去何从?
据悉,目前中小银行开展理财业务大体有两种思路:一种是仍在积极申设理财子公司,争取获得一张“入场券”;另一种更现实的做法就是转型代销。
上海证券报记者近日获悉,2022年元旦前夕,某省监管部门发文,要求辖内仍设有部门开展理财业务的银行,应严控现有理财产品规模,稳妥有序压降,避免加大未来整改的压力。
据悉,此前也有其他省份提出过相关要求。眼下,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和理财公司建设有序推进,中小银行理财业务何去何从受到更广泛关注。鉴于设立理财公司的门槛和投入产出比等因素,分析人士表示,全面净值化时代,转型代销或成为中小银行开展理财业务的现实选择。
严控现有理财业务规模
有业内人士表示,之所以有此发文,是根据《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下称“理财新规”)要求,商业银行应通过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子公司开展理财业务。
据知情人士透露,这被当地银行理解为不得新增理财业务规模。上述文件还要求,2022年要控制现金管理类产品规模,要前瞻性管控规模。这条要求正是遵循2021年发布的过渡期截至2022年底的现金管理类产品新规。
据悉,部分省份相关监管部门在2021年年中也提出过类似要求——未设立理财子公司的银行将无法新增理财业务,即存量规模锁定,逐步消化。
中小银行不占优势
理财新规并未明确提出中小银行要退出理财业务,但上述知情人士认为这一方向是明确的。“虽然理财新规提出银行可以自主开展理财业务,但相较头部理财公司,小银行已经没有优势。”
据中国理财网发布的相关报告,截至2021年6月底,325家银行机构和20家理财公司存续理财产品规模达25.80万亿元,同比增长5.37%。其中,城农商行有270余家,相较全国4000多家中小银行的规模,数量较少。
中信建投首席银行分析师杨荣总结了中小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特点:从存续角度看,理财产品数量占比超五成,但募集资金规模占比不足两成;从新发行产品角度看,发行数量占比近七成,募集资金占比仅一成;从产品类型看,以稳健型产品为主。
即便是上市银行,城农商行的理财业务规模也不大。据Wind统计,截至2021年6月末,上市银行中的城农商行理财产品余额规模大多不足千亿元,部分银行的理财产品余额甚至不到200亿元。
有些银行可能已经“放弃”自营理财业务,逐步转型代销模式。2021年6月末,紫金银行理财产品余额仅有4.05亿元,而在2020年末该行尚有理财产品余额56.49亿元。与此同时,2021年上半年该行代销理财产品、信托计划等规模为53亿元,较2020年末的38.17亿元,大幅增加40%。
转型或是现实选择
对中小银行而言,2022年将面临一个新问题,全面净值化时代,理财业务将何去何从?
据悉,目前中小银行开展理财业务大体有两种思路:一种是仍在积极申设理财子公司,争取获得一张“入场券”。根据公开信息,2021年以来,北京银行、西安银行、贵阳银行、成都银行、乌鲁木齐银行等均抛出申请理财子公司计划。
申请理财子公司,要具备的条件不少,门槛其实也比较高。首先,最低注册资本要求是10亿元,这将直接消耗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影响资本充足率,同时还可能影响其他业务的拓展;其次,中小银行人才、业务、系统等方面能力有限,难以形成有竞争力的理财业务。
对于大部分中小银行而言,另一种更现实的做法就是转型代销。“据测算,如果参照信托公司监管标准,理财子公司10亿元净资本,能支持1000亿元至1500亿元的理财规模。银行理财规模若小于1000亿元,意味着成立理财子公司后业务不够饱和,影响资本使用效率。”招联消费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对理财规模小于1000亿元的中小银行而言,应抓住暂未开放第三方机构销售理财产品的时间窗口,提升理财产品销售能力,倾力将自身打造成理财产品“综合超市”。
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总裁成家军表示,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顺利收官,中小商业银行将成为理财市场的代销机构主力军,要强化销售流程、渠道、人员管理,规范业绩比较基准的确定和使用,未来协同丰富产品线与丰富客户基础,开创产品优势与渠道优势并存的新局面。
据测算,转型代销对银行的营收影响并不大。杨荣认为,理财业务受限对中小银行营收的冲击不超过2%,若考虑转代销后中间业务收入增加,影响只会更小。
据中国理财网相关报告,2021年有大量机构开展理财代销业务,但领头的还是股份行和国有银行。2021年上半年,有669家机构开展了银行理财代销业务,全市场代销的产品数量为2775只,代销总金额合计14840.49亿元。从代销机构看,股份行和国有银行代销金额占比分别为43.71%和20.13%,处于市场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