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有200多只基金发布了优惠费率公告,认购费率低至0.1%。仅1月13日,就有近40只基金发布优惠费率活动公告。多位基金业内人士表示,今年a股市场开局不利,基金发行不及预期。采取优惠利率措施是应对当前市场低迷的一种方式。
超200只基金发布费率优惠,最低至0.1折
今年以来,a股市场人气低迷,但基金销售市场的费率折扣活动却如火如荼。Wind数据显示,截至1月13日,已有200多只基金(不同份额单独统计)在年初发布了相关优惠利率公告。仅1月13日,就有8家基金公司的近40只基金发布了优惠利率公告。
例如,融通基金官网公布,自1月10日起,投资者通过中国人寿保险认购、定期定额认购等方式认购了融通创新动力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A/C、融通核心趋势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A/C等8只基金,认购费率至少有0.1%的折扣。
上海某中型基金公司市场部负责人向记者透露,第三方销售平台一直在与公司协商是否降低认购率。
目前第三方基金代销平台,尤其是互联网平台,客户获取成本较低,认购率往往有1%的折扣,这在市场上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资深基金分析师孙桂平告诉记者,一是为了扩大不同基金机构的市场份额,二是年初以来权益市场低迷,通过优惠利率吸引投资者购买基金。一般来说,目前基金的认购率大幅下降时,单纯靠优惠费率吸引客户可能收效甚微,基金代理机构应更加注重客户投资体验的提升。
有基金业内人士也表示,0.1%的折让看似很强,但对于投资者来说,可能并没有深刻感受到。从吸引投资者的角度来看,投资者可能不是很敏感,毕竟年初市场这么低迷。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基金经理杨德龙表示,今年a股市场开局不利,市场稳中有降,导致基金发行偏冷,新基金爆仓现象不及预期,再加上老基金认购较少,因此部分基金公司采取优惠费率措施,争取客户认购,是应对当前市场低迷的一种方式。此外,也反映了资金渠道的激烈竞争,所以提供了一些优惠政策。
记者发现,其实从去年开始,银行业就已经打响了基金代销费率战。上半年,平安银行、招商银行相继高调下调基金申购费,打响了基金公募代销“价格战”的第一枪。2008年底,兴业银行对其出售的部分基金推出认购及固定认购费率1%折扣。招商银行还宣布推出公募基金差异化费率制度,将1000多只权益类基金认购费率降至10%,并在前端免费布局近1000只C股基金。平安银行还大幅降低了公募基金的部分申购费率。除了降息1%之外,一些银行甚至出台了“零利率”的措施。在网上银行微众银行,大部分基金都免除了认购费,标有“限时八折”字样。
从去年三季度公募基金代销机构百强榜单来看,银行依然牢牢占据“C位”,股票混合型或非货币型基金占比过半。
在第三方代销机构中,蚂蚁基金、基金、腾安基金等互联网平台的持有规模持续增加。值得注意的是,田甜基金股票型混合基金持有规模增至4841亿元,同比增长9.6%,远超其他机构。
截至1月13日,76只基金进入新年初始阶段。据悉,1月4日推出的15只新基金中,截至1月5日,部分基金初始规模已突破20亿大关,截至1月10日,部分基金募集金额已达到30亿左右。同期发行的新基金中,本次发行结果已被视为中上游。此外,上周发行的部分新基金目前仍只有个位数,1月4日发行的顶流基金经理的部分新基金前两天已突破10亿,仍在向20亿大关冲刺。1月5日发行的部分新基金目前超过20亿。
与2022年第一周的惨淡局面相比,近两天基金发行市场出现复苏迹象。1月11日,邢正环球合亨宣布提前终止持有混合基金三年的募资。该基金于1月10日开始发行,募集后仅两天,就宣布提前募集。据消息人士透露,募集规模约60亿元,成为2022年首只“爆款基金”。1月12日,信达澳银致远持有3年期混合基金开始发行。拟任基金经理是冯明远,他在科技和新能源投资方面的专长是出了名的。截至当日下午3点,据消息人士透露,该基金已获得超30亿元认购,成为年初以来又一只爆款基金。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基金经理杨德龙认为,年初的低迷并不代表全年的低迷。全年来看,基金发行规模可能仍在2万到3万亿元左右,因为已经形成了居民储蓄大转移的趋势,大量居民储蓄无法进入楼市,所以仍可能通过购买基金进入股市,所以今年的资金流通量今年应该不小。
某头部券商财富管理部负责人指出,今年开市不太受欢迎,很多机构已经在评估是否做折价策略;面对市场已经形成的趋势,很难坚持原来的定价标准。
越来越大。未来,申购费率打折正在成为普遍的销售模式,传统金融机构或许坚持不了太久。传统金融机构打降费牌,除了吸引流量、提升竞争优势之外,为财富管理模式转型做好铺垫也是其采取折扣策略的重要目标之一。一位银行业内人士则表示,当前银行仅选择降低部分基金产品的申购费,主要是觉得其投顾等财富管理服务相对于互联网平台更具优势。预计随着消费者投资理念的日渐成熟,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未来银行代销的所有基金申购费均将下调。而对于基金公司而言,银行已不再是唯一的渠道,“谁能卖得更多”已成基金公司选择销售合作渠道的重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