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央行MLF超额认购、利率下调10bp的消息刺激了a股市场。各大指数高开后,整个市场收高。主流指数中,上证综指、创业板指数、沪深500、沪深300分别上涨0.58%、1.63%、1.08%、0.86%。
从板块来看,TMT、军工、新能源等年初以来调整较多的板块涨幅居前,而社会服务、有色、银行、钢铁等板块相对较弱。
央行MLF超额认购、降息10bp的“降息”动作背后是什么?这种反弹会持续吗?该基金首先联系了南方、Boss、鹏华、平安、大成、汇丰金信、蜂巢、西部盈利、摩根士丹利华信、长城、恒生前海、诺德、金创何新等基金公司。
这些公司表示“降息”在意料之中,未来可能会有这样的操作,短期内可能会提振股市,对基建、建材、消费、数字经济持乐观态度。
“降息”在预期之中
预计后续时段LPR将同步下调。
1月17日,最大的事件是中国人民银行进行了一年期7000亿元的MLF操作,利率为2.85%,之前为2.95%。当日,5000亿元MLF到期。17日,中国人民银行进行了7天1000亿元逆回购操作,另有100亿元逆回购到期。中标率为2.1%,下降10个基点。
针对这一“降息”,不少投资研究人士认为,这一降息是意料之中的,并看好股市走势。
南方基金认为,央行下调MLF和逆回购利率10BP,基本满足市场对全年降息的预期,政策重心将逐步从宽货币转向稳信用。第一季度,核心矛盾是1月份信贷开局良好。如果本周各省GDP目标明显偏向5.5%,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宽信贷预期可能升温。
“此次降息主要是为了传达更明确的稳增长决心和政策导向,后续期间可能会传导到LPR的相应下跌,从而稳定市场对后续稳增长的预期。”鹏华基金评论称,降息是稳增长政策的手段之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政策要适度超前。因此,市场对货币政策的进一步支持有一定的预期,此次降息是预期的落地。同时,这种积极宽松的目的是为了支持主要影响实体经济的宽信用,而不是放松金融市场剩余流动性。
展望下一个市场,鹏华基金认为,Q1稳增长政策将继续兑现,PMI、社会福利等经济数据有望进一步改善,政策宽松有望带来经济预期和市场情绪修复,从估值层面(主要是行业间估值差异的收敛)支撑上半年市场表现。
大成基金认为,2021年12月RRR降息后,1月MLF超额认购并降息,体现了政策稳预期、稳增长的决心。如果后续1年期和5年期LPR利率进一步下调或有助于稳定预期,将分别缓解实体融资需求不足和买方债务压力。
长城基金固定收益部总经理邹德利表示,本月政策利率下调10-15BP是合理的。面对当前经济下行、融资需求疲软等问题,央行需要通过降低政策利率来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从而解决“预期弱化”问题,适宜区间为10-15BP。预计1月20日,每学期LPR同步下调。
蜂巢基金表示,降息操作总体在预期之内,降息幅度略超预期。市场普遍认为,在利率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央行大概率降息5bp,为未来货币政策留下空间。此次降息与2021年四季度央行货币政策例会强调的“充分发挥货币政策总量和结构的双重功能,积极加大对实体经济的力度”的思路基本一致,反映出当前经济基本面压力较大,具体表现为内需疲软、房地产投资大幅下滑、企业中短期贷款等。降息将有助于降低实体经济的成本,并降低基础设施投资等“稳定增长”手段的成本。
喜德基金表示,此次降息基本符合市场预期,且时机略超预期。但股市债市可能预期不佳,债市高开低走反映出股市对后续再次降息较为谨慎和乐观。
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认为,此次降息是货币政策支持稳增长的一系列举措之一,量价均有较大幅度的宽松,说明央行货币端正在努力“扩信用、扩货币”,支持实体经济。在当前疫情反复、经济形势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况下,货币政策逆周期调整和稳健增长的重要性有所增强。本月降息是信用风险触发的叠加期,在美联储加息之前,通胀压力较低,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有合适的机会。
恒生固定收益部基金经理李维康表示,1月17日,央行宣布MLF下调10BP,由2.95%下调至2.85%,市场预期为5BP或10BP,较高。当前经济的弱点在于房地产行业的繁荣迅速衰落。MLF降息是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来最实际的房地产行业支持政策。
短期对股市有提振效果
对于这次“降息”,很多人认为是建材、消费、数字经济等。都看好提高权益类资产的性价比。
例如,南方基金表示,将进一步研究降息。
证稳增长大基调,同时增强权益类资产的性价比。后续财政发力可期,建筑、建材、钢铁等板块有望受益。此外,历史上稳增长时期往往伴随强有力的拉动消费政策,可选消费品如汽车、消费电子等有望成为促消费的重要抓手。博时基金表示,稳增长就需要依赖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来支撑,央行宣布降息,将降低基建项目的融资成本、有利于基建项目的开展,同时也能刺激消费;并且当前国内的通胀水平相对可控,对宽松的货币政策未形成干扰。在流动性持续充裕的情况下,可对未来A股的走势持相对乐观的态度,建议考虑适当关注受益稳增长的基建板块的机会。
“17日降息行为基本符合市场预期,有利于对成长股的偏好回升,但要注意板块的选择。”。蜂巢基金投研团队认为,总体看今年高估值板块大概率会继续压缩估值,需要有超预期的业绩增速才能抵御估值的收缩,所以需要仔细挑选成长性和估值均衡的板块。
蜂巢基金进一步表示,从目前来看,十四五的数字经济板块获得政策大力支持,且估值较为合理,有成为后续主线的潜力,需要密切关注。除此之外,新能源、电子半导体和军工中景气度延续、竞争力强的细分板块仍然能够获得高增速,也有望带来较好回报,是可以继续配置的方向,不过目前我们认为还是均衡配置为主,如这些核心赛道板块能够继续跌出更好的价格,将会增配。
汇丰晋信基金宏观及策略分析师沈超表示,此次降息释放了政策宽松的信号,有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同时扭转企业悲观预期。对于市场来说,降息或将改变前期股市的下行趋势。
其次从具体行业来看,计算机、通信、传媒涨幅居前,明显是受到了国家关于“做大做强数字经济”表态的影响,但今天的涨幅可能更多还是体现了短期的市场情绪波动。
随着政策逐渐转暖,未来我们对于市场整体会更加乐观。同时我们也会根据行业以及个股基本面的变化,并结合估值情况,自下而上动态地去挖掘市场的结构性机会。
平安基金表示,市场风格阶段性可能将趋于更加平衡,板块分化程度将有所收敛。但长期而言,围绕科技创新与消费升级的市场主线仍较清晰。中短期内,判断权益市场可能将趋于板块间估值收敛及风格均衡,低估值及稳增长品种将继续受到重视;而长期来看,消费、医药、新能源、科技行业中的核心资产仍将是我们长期看好并关注的市场主线。
创金合信首席经济学家魏凤春表示,基于降息作用的有限性,我们建议投资者仍然需要稳健投资,仓位适当,攻守兼备。
第一,对权益资产而言,市场特征为消费弱,周期偏弱,金融底部震荡,科技仍有力量,数字经济带来战略布局机会。板块看,医药板块短期稳定,结构性机会继续;新能源短期反弹概率大,但偏二三线品种,难创新高。板块间和板块内部仍将高低切换,继续关注元宇宙、稳增长的新旧基建主线。
第二,债券资产,利率在宽信用之前难言系统上行,降息预期兑现,维持小幅震荡态势。
第三,港股具备长期战略配置,短期修复仍有空间。
诺德基金经理谢屹表示,本次降息是货币政策持续边际改善的体现。同时我们也认为这并不是宽松的终点,后续更长期限利率有可能也会跟随下降,这会对需求端,尤其对消费有比较大的提振。同时对于供给端,也非常有助于降低融资成本。而最新公布的增长数据显示出中国经济比较好的韧性,伴随着货币的宽松,我们觉得大概率今年的增长会超出市场普遍的预期。对股市而言,跟随基本面上升,同时其估值还有望随着国内的宽松而提振,至少可以削弱海外紧缩带来的冲击。因此我们继续对2022年的中国经济和股市保持乐观。
“债市较平的曲线已经price in了降息,宽货币窗口已过,宽信用和地产等政策逐渐加码,债市受益可能有限。权益市场受益于流动性宽松和稳增长政策发力,仍有利于结构性行情延续。如果利率发生趋势性改变,股市风格也可能发生切换。疫情仍是最大的不确定因素。”西部利得基金表示。
债券市场下行幅度或有限
谈及对债市影响,蜂巢基金投研团队表示,债券市场影响方面,此次降息总体略超预期,市场短期内会有所下行,但考虑到前期债券市场对降息已有反映,预期下行幅度有限。随着降息落地,后续市场焦点将转向宽信用政策及其效果,受房住不炒、政信项目隐性债务约束等影响,绿色经济、新基建等项目刺激短期内难以完全替代旧经济,此次宽信用效果大概率低于2015年和2018年的两轮信用周期,经济短期内大概率偏弱,债券市场依然处于多头行情。不过考虑到利率曲线较为平坦、叠加当前处于宽信用周期,宽信用政策逐步实施制约长端利率,利率下行空间幅度有限,更多的需要依靠央行降息释放下行空间。
恒生前海基金固收部基金经理李维康表示,债券市场因为此前对降息已经有一定的预期,所以12月底已经有了一轮下行,因此今日利率波动不大,且可能已经开始为稳增长进行定价,预计债市仍然以震荡为主。
“2021年12月20日,央行调降一年期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5BP至3.80%,标志着货币政策边际宽松的拐点已经出现。”邹德立表示,而此次MLF降息10BP更是意味着降息通道已经打开,可以期待进一步降息的可能。虽然美联储加息预期提前,但中美国债利差空间较大,且央行多次强调货币政策“以我为主”,对中国货币政策影响有限。降准降息的拐点和通道均已出现,因此预计三四月份还有降息降准发生。
债市收益率的下行和反弹多为获利盘投机交易影响,债市牛市尚未结束,风险在于跨春节流动性风险和经济企稳回升时间。
南方基金表示,债市方面,降息预期发酵已久,短期内存在获利了结的交易情绪,继续博弈利率债的价值不高。但从基本面角度来看,中期利率债仍具备持有价值,可积极调整久期渡过震荡期。后续关注20日公布的5年期LPR报价是否兑现地产需求端宽松预期,以及1月金融数据是否验证信贷开门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