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着就能赚到隔离”,自带流量的宣传口号让隔离保险迅速出圈,但夸张醒目的片面宣传暴露出的问题却不断涌现。为了纠正部分公司的经营理念,保护消费者权益,中国银保监会紧急出手,隔离险的宣传也相应降温。2月7日,记者发现,隔离险正在规范和宣传中,部分产品在宣传界面和保险界面都添加了明显的免责条款。
业内人士指出,隔离津贴产品紧跟形势热点,符合“保姓保”逻辑,出发点是好的。但由于保险公司的片面宣传,强制检疫协议严格、范围狭窄,不仅严重导致保险业声誉下降,还可能增加包括管理部门在内的不同主体的管理难度。
过度营销导致监管。
在公司隔离险的销售界面,加粗字体“最高赔偿500元/天”试图暗示消费者“买什么就得到什么”,但当消费者真正申请理赔时,却面临着诸多困难。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类似的隔离保险理赔纠纷频频发生。
理赔难的根源是公示。某保险代理机构的一位人士告诉记者,当全国各地突发疫情时,保险营销员利用机会在群聊、朋友圈转发保险链接,而产品只宣传了保障范围,却没有强调同等力度的除外责任。部分消费者不具备购买保险的资格,或者无法提供保险公司要求的隔离证明,却购买了保险,导致后期理赔困难。
据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保险系副主任李文忠介绍,“隔离险之所以最早成为网络名人,是因为它直接击中了消费者的痛点,能够为因疫情被隔离的被保险人提供一定的经济补偿,弥补他们的损失,安抚他们的情绪。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过度营销,只强调保费低,保额多高,却掩盖了很多免责的情况。这不利于检疫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更不利于行业的长远利益。”
为此,2月7日,记者获悉,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财产意外险部近日向各银保分局和财产意外险公司发出《关于规范“隔离”津贴保险业务经营有关问题的紧急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指出,一旦发生保险事故,保险公司应主动做好理赔服务,不应无理拒绝赔偿,这会影响消费者正常理赔,防止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此外,《通知》要求,财产保险公司不得以欺骗、隐瞒、诱导等方式对孤立保险产品的保险责任等重要情况进行误导性宣传或说明,不得以获取消费者关注为目的进行片面宣传和恶意渲染炒作。
截至2月7日,北京商报记者浏览了多家保险公司隔离保险产品的详细界面,发现与之前相比,部分产品在宣传界面和保险界面做了明显的免责条款。
如“现代金融与爱情无忧意外险”显示点击立即投保后暂时不支持海外用户的投保说明;在产品详情界面,“中汇财险、万能流行病险、意外险(含新冠肺炎隔离津贴)”将不推荐投保的人群和豁免情况放在首位。
事实上,在产品推广上,保险公司因盲目“迎合市场”而屡遭监管“打击”。2021年8月25日,北京银保监局叫停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中介发布存在过度营销、诱导消费问题的营销广告,包括但不限于“1元首月”“1元升级”。
《通知》还指出,财产保险公司要端正经营理念,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科学理性经营,为消费者提供有效的风险保障。
人身保险产品销售过程中也有相关规定。比如在组合销售方面,2020年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组织开展人身保险产品组合销售专项核查整顿工作的通知》。为规范寿险公司组合销售行为,本次核查要点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即经营理念不正确、捆绑销售不合规、核保规则不合理、促销不规范等。
同时,监管部门对互联网保险有明确的产品宣传要求。2021年2月1日起施行的《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指出,保险公司不得违反公序良俗,不得搞噱头、炒作,不得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不要只看短期表现。
“隔离险”不是特例。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一些针对特定情况和特定群体的保险层出不穷,但都是因为过度营销和夸大宣传而“草草收场”。
比如此前,一些保险公司已经为996名上班族推出了“奋斗保险”和“白领保险”产品,并为努力工作的人进行了宣传。实际上,消费者表示,索赔保护非常薄弱,有许多保险限制。还有“熬夜险”等保险产品。虽然它们迎合了某一段时间的互联网潮流,但它们都很受欢迎,然后相继下架。
曾经风靡一时的保险产品,如今已经“过时”下架。李文忠认为原因有二:“一是风险情况或市场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导致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比如2003年非典保险普及后,因为没有非典疫情,很快退出市场。二是过度营销营造的市场氛围难以持续,消费者回归理性后,需求退潮,甚至可能导致消费者抵触,对行业产生负面评价。”
>对于夸大、博眼球式的片面宣传,某保险公司销售总监表示,保险公司应该举一反三,高度自我反省,包括没有出现这类问题的保险公司,也应该以此为鉴,不仅严格按照紧急通知里的要求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整改,而且要设法从内部流程上进行调整和优化,严格杜绝以后出现此类事情。“非网红保险产品也存在夸大宣传的现象,但是没有网红保险产品显得突出。”李文中说道。保险产品的夸大宣传很容易误导消费者,使消费者购买了并不适合自己甚至与其购买目的严重偏离的保险产品,花了冤枉钱。
对此,李文中指出,保险公司不要只看到短期的业绩,还要看到行业的长远发展,销售网红保险产品时更应客观地向消费者介绍该产品,特别要提示消费者注意责任免除约定,引导消费者购买适合自己需要的保险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