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资者眼中,创新从来都是一门稳赚不赔的生意,几乎所有的新股都能在上市首日迎来超高增长。但目前来看,新盈利的空间在缩小,“躺赢”已经成为过去。
据记者统计,今年以来,公募基金作为机构投资者,打新收益表现同样出色。根据恒生前海基金计算的1月份打新收益数据,以2亿元基金产品为例,A类投资者每月打新收益率为0.45%,低于去年水平。从配置金额来看,今年2月(截至2月27日)基金新增配置金额环比下降78%。
基金打新“不再香”?对此,记者近日围绕基金打新人气和收益进行了走访调查。
四维度致打新收益走弱
低于去年月度平均水平
近年来,资本市场制度改革明显提速,公募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积极参与其中,分享注册制改革的红利,通过线下产生新的收益,提升整体产品收益。
“公募基金作为A类投资者,在网下创新方面有很大的政策优势,”上海一位公募基金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例如,对市值没有门槛限制,以及确保公开发行基金的配售比例不低于其他投资者的配售比例等。这也吸引了很多享受不到优惠政策的投资者来分享注册制改革的红利。”
据记者统计,2021年基金打新收益较为丰富,2亿元规模的A类账户和公募基金账户年平均打新收益率为13.22%。其中,6月新增营收为全年峰值,科技创新板新增营收贡献最大。
根据恒生前海基金计算的1月份打新收益数据,以2亿元基金产品为例,A类投资者每月打新收益率为0.45%,低于去年水平。
此外,分配给该基金的金额也在减少。2022年1月,月度总分配额为98.2亿元,而2022年2月1日至2月27日,总分配额仅为21亿元。
记者调查后发现,当前基金打新收益减弱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新股破发数量增加、有效报价区间显著拓宽、入围率明显下降、基金规模增加。
具体来看,新股破发数量增加是拖累打新收益的主要原因之一。据统计,按上市首日收盘价计算,今年以来,已有5只新股破发,超过去年同期50%,且全部集中在1月份,分别是振镭科技、奥捷科技、迈威生物、星辉焕彩、威科科技。
此外,2021年9月18日,“询价新规”生效,双创板报价最高否决比例调整,由原来的不低于全体网下投资者拟认购总额的10%调整为不高于全体网下投资者拟认购总额的3%。
对此,普益标准研究团队表示,“询价新规落地后,双创板有效报价区间明显加宽,新规前以低价为主寻求入围的逻辑被打破,新股定价水平上升,初始市盈率中枢从新规前的23倍左右整体提升至58倍(2021年12月数据)。”
“IPO定价新规实施后,承销商和发行人定价更加审慎合理,从而压缩了上市首日的回报空间,新股上市首日平均涨跌幅明显下降,拉低了打新利润。2022年以来,科技创新板和创业板新股上市首日平均涨幅仅为43.93%,比2021年初至n时247.38%的平均涨幅低了80%以上。
此外,入围率也明显降低。对此,恒生前海基金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一方面,市场询价离散度加大,报价区间差异更大;另一方面,由于新规对研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了承销商更大的自主权,市场产品的新股报价平均入围率普遍下降了10%至20%。数据显示,新规前科技创新板、创业板基金账户平均入围率为81.66%,新规后平均入围率降至64.09%。
最后,基金规模的增加也会导致打新收益的下降。一般来说,基金规模越大,打新收益会被稀释得越多,从而削弱基金的收益。所以打新资金会控制在能够体现打新策略收益明显增加的规模,以充分发挥打新策略的优势。
“近年来,股票型基金产品规模增长迅速。诞生了很多50亿元、100亿元甚至1000亿元量级的基金产品。但受限于网下新股整体规模,适合打新收益最大化的资金规模基本控制在2亿元左右。规模越大,越难表现出新的增益效果。”一位专注于北交所新业务的投资经理告诉记者。
基金打新风险多来自
新股估值及底仓波动
虽然作为曾经“无风险收益”的代表,基金可以利用现有的仓位,通过新的投资策略,提高产品收益,实现基金规模的最大化。不过,基金创新的风险也特别值得注意。
前海固定收益基金经理李维康对记者表示,公募可能存在负收益的风险。这主要是由于新股质量不同,特别是由于上市公司和承销商的定价策略不同,因此新股定价可能存在高估值,可能导致上市首日涨幅不及预期甚至破发的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新基金上会更加考验管理人的研究能力和判断力。
断能力,对于明显高估值的新股可以选择放弃申购,以规避破发风险。”李维康称。此外,从底仓的波动风险来看。基金打新需要配置一定的股票底仓,底仓股票的波动不仅会影响基金收益,也会影响打新的收益。
例如,2021年12月份以来,市场波动开始加大,以科创板、创业板为代表的成长板块出现明显下跌,不但影响市场投资者对于新股投资的风险偏好,也影响了底仓收益。为降低底仓波动影响,部分打新基金倾向配置波动率更低的蓝筹白马股,但市场整体的风险依然需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