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顶级流量基金经理董加盟睿君资产,引起轰动。云集“兴全三剑客”后,睿君也被业界视为百亿级平台私募。早年有林静、高毅,近年有潘静、余德等。越来越多的管理者选择了平台运营。
按照行业划分,平台私募由众多投资风格不同的基金经理组成,具有资源共享、协同合作、自主决策、自律等特点。这就是平台私募的优势。同时,在这种模式下,公司内部的协同合作也将面临一定的挑战。如何保证团队的稳定,实现高效的资源共享,值得思考。
告别单打独斗模式
今年2月,原邢正全球基金副总经理董成私下加盟瑞俊资产,与前同事杜长勇、王小明重聚。据了解,睿君资产管理规模已突破200亿元,董事长杜长勇负责公司整体发展和战略,任首席投资官,董任研究总监,总经理苗负责投研以外的事务。
去年下半年,王亚伟“学徒”崔同奎跳槽加入潘静投资,也引起了业内关注。潘静资产还为陶庄、陈琴、肖明和崔同奎四位投资经理建立了一个数百亿美元的私募平台。
告别单打独斗的模式。近年来,平台型私募在国内发展迅速。比如高一资产汇集了邓晓峰、柳峰、孙庆瑞等知名基金经理,林静资产则有高云塍、蒋彤、金美乔等投资经理,都成长为千亿巨擘。此外,菜鸟宇德投资还有金天振、蔡建军、李贺、赵等五位基金经理。
所谓私募的平台化运营,雪球副总裁夏凡表示,主要是指相关私募管理人拥有多名核心投资经理,同时相关投资经理可以共享投研、风控合规、市场品牌等中后台资源。与传统私募通常只有一个核心投资经理相比,平台型私募的投资风格可以更加多元化,对单一基金经理的依赖大大降低。平台型私募往往有两个特点:核心投资管理人多,细分策略多。
夏凡认为,私募之所以尝试在一个平台上运作,一方面是因为任何一种投资策略都会有一个业绩周期,资产类别或投资策略的顺境逆境都会带来资金募集、业绩补偿等财务方面的周期性波动,而一个拥有多个策略和投资经理的公司可能会更好地抹平市场周期波动对公司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近年来私募行业出现了机构两极分化的趋势。首批百亿私募整合的资源禀赋会比刚刚起步的中小私募有明显优势,而平台型私募可以更高效地整合资源,更好地形成内部协同面对外部竞争。“对于很多刚转行私募的投资经理来说,选择加入平台型私募,意味着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投资上,而不是很多管理事务上,这对很多研究型玩家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
金斧子投资研究所风控部总监石表示,目前更多的私募选择平台化运作。第一,可以减少对单一基金经理的依赖。回顾过去,a股的表现风格不断变化。如果市场环境不适合基金经理的风格,产品就不会有好的表现。如果有更多风格互补的基金经理,他们可以增加产品的多样化,扩大市场的适应性和增加收益
业内有句话:私募基金规模超过100亿,就很难有相对于市场的超额收益。夏凡表示,观察2021年股票做多私募基金的表现,可以看到,规模在100亿元以上的私募基金平均回报率只有5.3%,而规模在50亿元-100亿元的私募基金可以达到14.2%的回报率,这从私募业绩按规模下滑可以看出。“针对这种现象,很多私募试图通过企业架构的变化,实现‘规模’和‘业绩’的双丰收。一个基金经理管不了太多钱,那么请几个明星基金经理,私募能突破规模限制,越做越大吗?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顶流机构也在以类似的方式扩大自己的规模。”
私募排排网财富管理合伙人荣浩也认为,从行业发展来看,平台运营是私募规模壮大后,产业化程度提高的结果。从公司层面来说,单一基金经理的管理边界必然会与业绩、规模、风险控制等发生冲突。平台运营可以着眼于更长远的发展,符合多方利益。
夏凡认为,平台型私募一般有两种模式:一种是集合多位投资风格不同的基金经理,共享公司后台资源系统。每个投资经理都可以管理自己的产品,基于平台打造不同的人格认知,比如高毅;另一种是投资组合经理模式,类似于美国资本集团倡导的模式。每个投资组合被分成几个经理,每个经理会把自己的想法分享给同行,但对部分投资组合有完全的自由裁量权,让大家可以独立决策,同时充分发挥行业间的合作与互补,丰富单个产品的投资多样性。这种模式通常不强调一个投资经理的贡献,而是强调平台能力。
朝阳可持续基金研究院研究总监、向日葵投资FOF尹天元表示,平台型公司集合了众多基金经理的力量,使其类似于公募,可以为客户提供多元化的产品,帮助公司快速成长。
格上旗下张金投资私募基金研究员谢表示,从不利的一面来看,平台型私募由于股权分布不合理,激励机制不健全,可能会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