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医药公司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 医药基金经理投资变得谨慎

2022-03-10 15:10:00 来源:证券时报

创新药业一直被誉为医药行业“皇冠上的明珠”。2015年以来,国家在生物医药领域密集出台多项政策,支持创新药物的研发和投入,带动了我国整个生物医药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到2020年,中国对全球研发的贡献;管道产品的d已跃升至13.6%,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在此期间,创新型医药企业也迎来了蓬勃发展。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创新型药企涌向资本市场,特别是随着科技创新板、港股生物医药板“18A政策”的出台,创新型药企从成立到上市的周期大大缩短,一个创新药可以上市到临床二期。

然而最近在投资领域,创新型医药公司的投资迎来了不小的争议。上市多年的千亿市值创新型医药公司股价不断下跌,一级市场明星公司上市频频破发,让越来越多的医药基金经理“骑虎难下”。

二级市场估值倒挂。

2021年以来,创新型医药公司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的现象并不少见。去年年底,创新药领域龙头公司科创板上市首日破发,使得市场对该板块的投资情绪几乎降至冰点。很多投资者对创新药公司现有的商业模式提出了质疑,认为持续烧钱研发,然后通过药物上市或对外授权产生可观收入的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这种现象并不是个例。事实上,从去年开始,就频频出现生物医药企业退市、上市后破发的案例。据普华永道统计,2021年全年,105家医药企业申请在科技创新板上市,71家注册公司生效,16家注册公司终止,4家注册公司中止。港股方面,截至2021年12月31日,2021年在香港上市的19家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中,仍有15家处于破发状态,其中9家在上市首日即收跌。

“有时候,一家公司在pre-IPO那一轮的估值比上市后的估值还贵,不如上市后再投资。”华南一家专注于医疗健康行业投资的百亿私募负责人告诉证券时报记者,公司以前是一级市场,但近两年开始转向二级市场,发掘一些估值倒挂带来的投资机会。

最重要的原因是,由于本土创新药大幅降价,国内创新药行业的预期正在发生变化。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朱同育近日表示,中国的创新型药企大多是资本投资的,对风险极其敏感。一旦他们在后期销售中无法达到目标,盈利预期减弱,很可能引发资本市场的连锁反应。

根据德勤连续12年发布的《医药创新回报率评价》,2021年创新药物从管道到市场的平均成本为20亿美元,而创新药物的平均预期峰值销售额为5.21亿美元。剔除新冠肺炎疫苗的影响,这一数字仅为3.55亿美元。

基金经理越来越谨慎。

在二级市场上,基金经理对创新药物的投资越来越谨慎。

中庚基金明星基金经理邱东荣对近期创新药的投资风险进行了警示。在他看来,创新型药企往往资金投入较大,严重依赖融资现金流,成功率也相对较低。所以基于这个行业的投资逻辑会有更高的风险,eve

“创新药的研发是成功率非常低的,不可能有10家创新药公司上市,10家都成了大牛股。”华南一位医药基金经理告诉记者,在行业非常火热、融资相对容易的时候,一些创业者发现通过资本运作就能舒舒服服地赚钱,可能就很难静下心来做药物研发和产品商业化。“但是靠融资盈利肯定是不可持续的。如果每个人都把精力放在融资上,最终的结果是整体研发;创新药物的退货率很低。”

“不过,好的一点是,在市场遇冷的时候,可以更好地帮助基金经理筛选创业者”,该基金经理告诉记者。“当这个创新药在市场上的每一次融资都非常谨慎,每个人都投资于精挑细选的标的,创业者自然会更难融资,所以他必须做好自己的事情,这个过程可能会带动整个新药研发效率的提高。”

另一位近期准备新医药基金产品的基金经理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投资创新型医药公司会格外谨慎。他解释说,一级市场的投资可能会通过资金的进入影响公司的一些决策,但二级市场的投资更多的是研究,目标是分享这个行业的成长,而不是爆发性。投资二级市场的基金每天都面临申购和赎回,基金不太可能像一级基金那样有比较长的投资久期,所以相对来说会买一些比较成熟的公司,这样可以看清未来,对把握创新非常谨慎。

“但不要过度悲观。最近FDA批准了传奇生物BCMACAR-T,大大提振了市场信心。”前述华南基金经理告诉证券时报记者,研发实力强的企业;d能力、原始创新能力、商业化变现能力仍然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