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地更新“监管沙箱”项目银行参与率达100%

2022-03-17 10:43:00 来源:证券日报

金融科技“监管沙盒”继续扩大。日前,重庆公布了最新一批创新应用的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

记者注意到,重庆公示的创新应用项目涉及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新兴前沿技术,以普惠信贷和小微企业信贷为重点,旨在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此前,上海还公示了最新一批“监管沙盒”项目。整体来看,两地续保项目申请人中,银行的参与率达到100%。

上海重庆更新出箱项目

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应用又称金融科技“监管沙盒”,旨在引导持牌金融机构和科技公司探索运用新兴科技驱动金融创新,赋能金融提质增效,在合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努力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3月14日,央行重庆营管部发布公告《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新一批创新应用》。创新申请名称为“基于量子安全技术的移动普惠信贷服务”,申请人为重庆银行。

记者注意到,该项目基于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技术构建移动普惠信贷服务体系,既保护客户权益,又提升银行数据安全防护能力,为小微企业客户提供高效、便捷、安全的信贷服务,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这是重庆公布的第三批金融科技创新应用。

此外,3月11日,上海还公示了最新一批“监管沙盒”项目,分别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贸易跨境支付服务、基于支付标记的企业移动支付服务、基于隐私计算的电信网络诈骗风险预警服务。

从申请者来看,银行机构仍然是主要申请者,也有科技公司参与其中。涉及工行上海分行、上海跨境电子商务公共服务有限公司、上海银行、上海瑞华银行、中国移动信息技术、上海财富科技等机构。这是上海公布的第四批“监管沙盒”项目。

博通分析资深金融行业分析师王鹏博对记者表示:“总体来看,上述地区的‘监管沙盒’项目体现了地方特色,银行的参与度很高,达到100%。上海新宣传的‘监管沙盒’项目与自身业务紧密结合,也符合未来金融科技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基于支付标记的企业移动支付服务项目,以服务B端为创新切入点,值得其他机构借鉴。”

北京市网络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车宁告诉记者,近期公布的“监管沙盒”项目,越来越体现出前沿技术尤其是数据安全技术向绿色金融、农村金融等政策导向领域的倾斜,涉及的业务领域越来越多,新兴技术在风险控制等关键领域,从账户服务到支付再到信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能否“出箱”成关注焦点

虽然各个城市的“监督沙箱”都在积极拓展,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监督沙箱”仍是一种成长机制。相比项目前期的“入箱”,后续项目能否成功“出箱”更引人关注。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北京、深圳、重庆三地已有7个创新应用项目通过测试,成功“开箱”。其中,北京有3个创新应用成功完成测试“开箱即用”,分别是工商银行的“基于物联网的产品溯源认证管理与供应链金融”,中国银行的“基于区块链的产业金融服务”,中信百信银行的“AIBankInside产品”。深圳创新应用“开箱即用”的是百信征信公司的“百家银行征信普遍征信服务”。在重庆,也有三个项目成功“出笼”,分别是重庆农商行的“支持重庆本地话的智能银行服务”,厦门银行、重庆富民银行、博雅正联(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联合推出的“基于区块链的数字信认证平台”,都满(重庆)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光大银行重庆分行的“岩石”智能风控产品。

车宁预测,未来“监督沙盒”项目的“开箱”工作将常态化,更多地区的项目将顺利“开箱”。下一步,“监管沙盒”不仅将继续发挥常规政策工具的作用,还将作为先行者,指引后人。通过监管沙盒机制,不断发现和培育金融领域的前沿技术,发挥科技本身的牵引作用,带动相关数字经济实体的发展。

据另一位接近“监管沙盒”测评的内部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各城市对项目‘开箱即用’都有一套监控机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监控风险,包括业务本身的风险,以及系统自身技术和信息安全的风险;二是考虑业务成熟度,主要考虑市场对项目的接受度和认可度,以及是否具有可持续性。”

“开箱”主要有三个要求。王鹏博告诉记者,“先看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和规模;二是看风险是否可控,‘开箱’项目往往需要具备风险控制措施、补偿机制、退出机制等条件;第三,看消费者权益保护,金融科技项目的创新最终还是要推向市场,所以要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