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营销继续迷恋“大V”第三方代销平台 逐渐淡化名人效应

2022-03-21 14:42:00 来源:证券日报

在新基金遇冷的背景下,基金的股票公募规模一直靠“大V”营销。近日,记者走访了多家公募和第三方代销机构,发现基金公募中的营销仍然严重依赖第三方代销平台。其中,第三者署名的“大V”更是痴情;相应的,具有投资资质的第三方代销平台也在逐渐弱化“大V”效应。

“大V”成为第三方代销的主力军。

基金销售市场一般分为以下几类:一是以银行、券商为代表的传统销售渠道;第二,公募本身的营销;三是以支付宝、理财通为代表的第三方互联网平台。其中,大部分第三方代销平台此前都是通过签约“大V”的方式为市民提供投资服务。随着近两年基金投资牌照的发放,尚未获得该资格的第三方平台深受影响,主要依靠“大V”和“带货”代销模式来满足监管约束,但这并不影响公募的魅力。

“大V”寄售能力有多强?北京一位公募基金人士告诉记者,公司之前就知道这些基金“大V”,发现在基金投资牌照发放之前,这些“大V”基本都是一些第三方平台的主力,甚至单个“大V”就撑起了平台的半壁江山。比如一个第三方代销平台,年销售额可能在200亿元以上,签约的“大V”占三分之二以上。

另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基金“大V”代销确实可以量化。比如“大V”在自媒体平台发布的基金推广内容,有很多阅读量超过10万次。

前述公募基金人士对记者表示,通过公募实现“大V”的名人效应是有共识的。一些寄售能力强的“大V”是毋庸置疑的。除了成本高,这些“大V”还会挑选基金。不是所有的“大V”都会同意宣传任何公募基金合作的产品。一旦有一个产品收益率低,就相当于砸了自己的招牌。

“除了基金产品,一些‘大V’对基金经理也有要求。”另一位公募基金人士告诉记者,该公司一位基金经理之前就认识一位“大V”,点名要求这位“大V”做推广。一开始这个“大V”很挑剔。经过多次沟通,最终达成推广方案,从最终效果来看确实很明显。

基金投资资格淡化“大V”影响

2019年10月,基金定投业务正式开始试点,尚未取得资质的第三方为签约的“大V”寻求出路。有的平台通过引入“大V”的推荐合作模式,继续为公募产品提供代销服务,有的平台在获得投资资格后,逐渐淡化“大V”的影响力,通过推荐基金组合的方式呈现。

在基金投资的许可下,第三方对“公民”的成长也有一定的影响。

一位第三方代销平台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建立了立体化、多元化的公司体系,包括社区内投资人之间的沟通、热门用户之间的互动,构建了重要的“公司”能力。

“因为基金投资资格的要求,‘大V’已经不能推荐基金了。因此,一些第三方会把‘大V’作为一个产品来卖,推动与公募的其他合作,拿到公募代理协议。”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公募基金人士告诉记者,即便是具有投资资质的第三方,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打造服务品牌,或推荐基金组合,或提供“陪客”服务。整体来看,“大V”的存在正在发生变化。

前述不愿具名的公募基金人士向记者透露:一些“大V”的个人影响力确实很高,不仅体现在对基民的影响力上,也体现在对投资者的影响力上;实行基金定投后,一些“大V”开始尝试与券商合作,以券商最终开户为标准,从而抽身。“有的券商给‘大V’每户高达2000元的佣金,确实很吸引人。”

事实上,由于监管的加强,基金代销市场正在逐步规范,“大V”代销模式也在被迫改变,而代销能力较强的“大V”也在尝试以不同方式与公募或第三方合作。

记者在走访中还了解到,在与“大V”的合作中,一些公募除了常规的自媒体平台发布推广内容外,还对“大V”的“粉丝群体”感兴趣。但基于各种监管要求,“粉丝团”合作模式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开展。

米基金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公司的投顾服务强调通过及时准确的内容与客户做伴,在认知范围内赚取收益;在设计“投资”服务时,预先植入了减少客户心理波动的逻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