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收益业务暂时成为股权投资避风港的能力还是硬道理

2022-05-19 14:33:00 来源:证券时报

一直以来,业界普遍认为,股权投资能力是公募基金的生命线。但在今年以来权益市场持续震荡的形势下,一些以固定收益类产品为主的基金经理反而表现出更强的抗跌能力。

其中有两个现象值得思考:一是以货币基金起家的田弘基金,其固定收益布局初见成效,一季度首次进入非货币月均规模排行榜前20名;二是以固定收益产品为主的鹏扬金金超越以权益类产品为主的弘德基金,坐上了“个人部”的头把交椅。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基金经理在整体布局上要更加稳健呢?虽然权益类产品的管理规模更容易受到市场冲击,但货币类产品和固定收益类产品的规模变化相对平缓。但是,公募基金的股权投资能力仍然是硬道理,其主动投资能力,能够为投资者持续创造长期可持续回报,是与其他投资理财机构真正的竞争优势。

天弘基金首进

非货月均规模20强

近日,中国基金业协会发布《2022年一季度各项资管业务月均规模数据》,多项数据引起市场关注。值得注意的是,一直以货币基金为拳头产品的田弘基金首次进入非货币月度规模排行榜前20名。截至一季度末,田弘基金非货币公募月均规模2950.99亿元,排名第17位。

在公募基金管理规模的比较中,田弘基金一直备受争议。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田弘基金资产净值达到1.15万亿元,仅次于管理规模1.55万亿元的易方达基金,排名第二。不过,虽然身处“万亿级俱乐部”,但田弘基金的影响力远不及其他头部基金,这与公募基金这个首个资产超万亿城市借助互联网的东风,在“余额宝”弯道超车的发展不无关系。

最高峰时,余额宝的资产净值在2017年底达到15798.32亿元。当时,田弘基金旗下的所有货币基金占公司管理规模的近98.6%。经历了平台分流、监管趋严等一系列阵痛后,余额宝规模屡降。今年一季度末,其资产净值为7766.72亿元,而田弘基金旗下所有货币基金的占比也降至75.2%。

据悉,田弘基金近年来正在尝试转型,尤其是随着近两年权益市场的快速发展,田弘基金也在积极布局权益类产品。而股权投资能力的培养,专业投研团队的建立,不是一日之功,需要更长时间的积累。田弘基金非月均规模排名的增长可能与部分基金公司的股票型基金在震荡市大幅缩水有关,而田弘基金近年来在固定收益和“固定收益”领域的布局初见成效。

Wind显示,田弘基金的债券产品规模在过去一年中大幅增长,从2021年一季度的760.33亿元增长至2022年一季度末的1735.65亿元,增幅达128%。

鹏扬基金坐上

“个人系”头把交椅

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今年第一季度“个人部”的头把交椅被悄悄换了。今年一季度末,以固定收益类产品为主的鹏扬基金以843.56亿元的管理规模超越以权益类产品为主的弘德基金,成为单只公募中规模最大的基金公司,而后者管理规模为750.13亿元。

追溯发展历程,弘德基金是行业内第一家个人公募,一直是行业内的佼佼者。受益于2020年股权市场的爆发,当年年底其管理规模首次突破1000亿元,达到1168.6亿元。然而一年多后,权益市场波动不断,公司相关产品表现不佳。

至于个别部门公募,在其发展之初,更多的是依赖于核心创始人(团队)的资源禀赋,而上述两家公司选择两种完全不同的策略,也是由于其股东背景的不同。弘德基金创始人王德晓,保险行业资深资产经理。创业前是阳光保险集团副董事长、阳光资产管理公司负责人,拥有丰富的股权投资经验。鹏扬基金创始人杨爱斌作为国内最早也是最优秀的债券基金经理之一,债券投资业绩突出,是债券市场的老手。

正是这种战略选择上的差距,在今年动荡的城市中被放大了。

权益投资能力需长久打造

大多数业内人士认为,发展股权投资能力是公募基金的长期生存之道。但很多基金公司现阶段仍以机构业务为主,通过发行定向固定收益产品吸引长期机构资金,提升公司管理规模,尤其是一些中小公司。

“生活不仅仅是诗和远方,更是当下。”一家管理规模不到50亿的基金公司总经理直言不讳地告诉证券时报记者,“长期来看,大家都想通过做好股权投资,把公司做成品牌,但作为小公司,首先要活下去,把公司做大,再谈发展。”

根据Wind的统计,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行业内共有67家基金公司,其货币基金和债券基金合计占公司总管理规模的70%以上。其中,27家基金公司的货币基金和债券基金合计占公司管理规模的90%以上。

发现上述27家公司中仅有5家是成立不到5年的新基金公司。有一些不同规模的基金公司高度依赖非股票型产品。

万亿级的田弘基金,其权益投资能力仍是短板,其货币基金和债券基金仍是主流。

计占比达92.04%。千亿级别基金公司中,建信基金、兴业基金、中加基金等,货币基金及债券型基金规模合计占总规模的比例均较高。

不过,权益投资能力的打造并非一日之功。尤其是在震荡市中,权益产品普遍面临回撤,投资者赎回,管理规模缩水,对于基金管理人而言将面临更大考验。一位资深从业者表示,对于基金管理人而言,还是要放眼长远,持续锻造为投资者创造长期可持续回报的投资能力。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