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动荡的城市,成立时间短的基金往往会面临更大的压力。一些成立不到三个月的基金发布了触及基金资产净值“警戒线”的公告。据统计,年内清盘的基金有一半以上是因为规模问题。
新基金规模多次“预警”
近日,多家基金发布连续20个工作日(或以上)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的提示性公告。
根据这些基金的《基金合同》协议,《基金合同》生效后,连续50个工作日基金份额持有人人数不足200人或者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的,按照基金合同的约定程序进行清算终止,无需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
据悉,上述基金成立不到一年,其中两只成立于今年一季度末。他们的投资范围横跨上海、香港和深圳。市场分析认为,过去一年,港股市场持续震荡,投资者信心较弱,在选择投资类别涉及港股的新基金时会更加谨慎,尤其是相对于规模较大的跟踪恒生科技指数的跨境ETF产品,竞争优势不足。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预警”基金为了生存,可能会试图“自救”。
例如,上述基金中有一只是2021年四季度成立的物联网主题基金。这是今年以来这只基金第三次触及规模“警戒线”。成立之初,这只基金超过2亿元,此后规模不断缩小。此前,2021年11月18日至2022年1月18日、2022年1月20日至2022年3月25日,本基金资产净值连续20个工作日低于5000万元。
在两次规模预警后不久的1月19日和3月28日,该产品资产净值激增,一举突破5000万元的“警戒线”。具体来看,1月19日,基金资产净值由前一日的3741.32万元增至5376.50万元,次日又迅速回落至3645.85万元;3月28日,基金资产净值由前一日的2837.68万元增至5362.11万元,次日又迅速回落至2816.63万元。
有业内人士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这种现象可能是基金为了维持规模,请来“帮扶资金”。据悉,“帮扶资金”多来自基金公司股东,以及券商、银行手中的大客户资源,用于帮助新基金达到募集资金规模,或在迷你基金面临清盘风险时,帮助其维持一定规模。还有很多机构定制的公募,这类基金一般留存时间很短。
年内有67只基金产品清盘。
据证券时报记者统计,今年以来,已有超过80只基金发布“可能终止合同”或“基金资产净值持续低于5000万元”的公告。这些基金大多已清盘超过40个工作日,净资产值低于5000万元。
已经有36个基金因为警方接触的规模而被清算。一般来说,基金清盘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经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批准;二是在基金合同规定的时间内,基金资产净值连续低于5000万元或基金份额持有人数量不足200人;三是符合基金合同约定的其他清算条件。Wind数据显示,截至5月18日,年内共有67只基金产品发布清盘报告,其中36只因规模问题触发了合同终止条款,占比53.7%。
华南一位投资分析师告诉记者,基金清盘在一定程度上与市场行情有关。在震荡行情中,一些新基金成立后,会因为业绩不佳、规模不可持续而触及平仓线。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些资金的撤出
近日,证监会最新发布的《机构监管情况通报》指出,对迷你基金、基金清算、募集失败、大量获批未上市产品等产品开发能力较弱的机构,在法定注册期限内采取暂停适用快速注册机制、审慎评估、现场核查等审慎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