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探索数字馆藏营销 谨防“黄牛”乘虚而入

2022-05-30 10:39:00 来源:北京商报

从2022年开始,一切都可以是“元宇宙”,数字馆藏成为流行的新赛道,商业银行也成为重要参与者。但值得注意的是,5月29日,北京商报今日记者调查发现,相关概念的火爆也让“黄牛”盯上了这块蛋糕。一些“黄牛”以收购银行数字藏品为“噱头”宣传,实则诱导用户为其推荐的交易平台吸引新客户。在分析人士看来,这种行为很可能是诈骗平台的“马甲”,用户需要对此保持警惕。银行还应确保数字藏品具有唯一标识,不可篡改,不支持向第三方二次转让,坚决抵制任何形式的价格炒作、有偿转售等违法行为。

多家银行纷纷试水玩“时尚”

目前数字收藏风头正劲,也成为各路资本探索布局的方向。北京商报今日记者梳理发现,目前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地方银行均已布局数字催收。

梳理各家银行发布的数字收藏产品,可以发现大部分都是以书画艺术品和动漫形象的形式出现。例如,Xi安银行推出的《纳福虎》数字头像系列是由围绕虎年主题绘制的插画艺术作品《纳福虎》铸造而成。它包括五件:福、禄、寿、财,分别代表幸福、事业、健康、喜庆和理财五个方面的生活希望。收藏者可以为手机银行和微信设置自己的头像。

中原银行近日推出纪念数码系列“中原银行原虎”,以虎年形象为主体,融入中原传统文化和旅游元素。总发行量为2022份,包括186个隐藏项目。

从可用性角度来看,银行推出的数字馆藏只用于参观、学习、研究、欣赏、展示、分享等非商业用途,意在增加自身影响力和品牌效应。每个数字馆藏都有唯一的标识,不可篡改,不支持二次转让给第三方,不具备支付功能等货币属性。

在博通金融分析行业资深分析师王鹏博看来,目前银行推出的数字收藏更多的只是区块链技术和网络艺术的结合,从技术上来说,并没有更多的创新,而区块链技术可以结合的场景也可以类似于面向C端投资者的产品,价值也不好衡量。

正如易观金融行业高级分析师苏所言,目前银行对数字催收的探索还处于初级阶段,其共性是小范围试水,更注重作品的原创性和与银行特色的结合;差异体现在拓展客户的路径,以及具体的交易渠道或与外部第三方的合作渠道。

“黄牛”借银行数字藏品炒作

数字催收是银行布局“元宇宙”的又一次伟大尝试,也是银行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又一体现。虽然包括国有大行和中小银行在内的银行业对数字馆藏的探索表现出积极的态度。然而,据北京商报今日记者近日调查,市场上已经有不明身份的人以收单银行数字催收的名义为交易平台招揽客户。

“潜力大,升值空间高,收购各类银行数字藏品”“三位数收购银行数字藏品,有需要的私人”。5月29日,北京商报记者在多个社交平台发现,一些“黄牛”正在公开购买银行发行的数字藏品,并以高昂的升值空间和盈利空间吸引数字藏品持有者前来观看。

对于持有人来说,为什么出售手中的银行数字藏品会带来暴利?是投资机会还是陷阱?北京商报今天随机联系了几位“黄牛”询问。“买银行的各种数码收藏,画和艺术品每张50元,普通图片一张30元。”一个“sca

银行的数字馆藏大多是免费收集的,具有不可更改、不可分割、不可复制和永久保存的特点。售后怎么再卖?面对北京商报今日记者的咨询,一位“黄牛”实话实说,“收购银行数字藏品是吸引用户的方式,最重要的是推荐我们新上线的数字藏品交易平台。”

在“黄牛”的指引下,北京商报记者注册了一个数字藏品交易平台,上面展示了多种数字藏品信息,售价在9.9-39元左右。用户需要填写姓名、身份证、银行卡,才能参与交易。“邀请20个新用户完成实名注册,可以获得归还收藏品的费用。”“黄牛”说。

其他很多“黄牛”也有类似的操作,都是以收购银行数字藏品作为宣传的“噱头”。事实上,他们诱导用户为其推荐的交易平台吸引新客户。“黄牛”提供的注册链接大多是网页版,并没有实际应用供用户下载。北京商报今日记者测量了几个平台后发现,在整个注册购买过程中,所有用户无一例外都要向交易平台提供身份证、手机号、姓名、银行卡等个人信息。实名认证成功后,交易平台将为用户提供数字藏品交易和转售服务。

苏表示,这种“黄牛”交易行为最终指向的是涉嫌非法平台,未投放正规应用市场,缺乏运营主体相关重要信息,因此很可能是诈骗平台的“马甲”。用户对此需要警惕,不要轻易输入自己的银行卡号和身份证信息,以免后续信息泄露甚至资金损失的风险。

这种收购“黄牛”也是为了炒作,因为有利可图。"王鹏博直言,一方面,要吸引用户和流量,只有让收藏流量才能赚钱,"黄牛"现在已经成为方式之一;另一方面,用户的数字藏品能否以金融产品的属性进入二级市场存在争议,也可能会泄露消费者的个人信息。最重要的是,数字收藏的炒作本来就有风险,用户更要谨慎。

后续金融场景拓展仍有待探索

在元宇宙概念火热的当下,数字馆藏风头正劲。苏说,“数字馆藏首先要定义其属性,无论是按照金融路径还是电子商务路径管理,然后才能定义其属性。

够有的放矢,出台针对性的监管规定。但不论如何,此类业务都需要建立起相应的消费者资金保护机制,不能使这些资金随意被机构扣押、挪用。”

“当前数字藏品主要聚焦的价值还是收藏,具有一定的资产属性,后续是否能在银行的探索下在金融领域发挥更大作用仍有待观察。”苏筱芮说道。

此外,由于数字藏品市场目前尚处发展的初级阶段,仍面临较多不确定性风险。已有多家银行表态称,每个数字藏品具有唯一标识,不可篡改,不支持向第三方二次转移,坚决抵制任何形式的价格炒作、有偿转售等违规行为,并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一位股份制银行人士也提醒称,“银行推出的数字藏品可以用来分享、收藏,不能进行二次出售和贩卖。”

“数字藏品作为NFT(即‘非同质化代币’)中国化的有益尝试,有其存在和发展的真实需求。”王蓬博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未来机构仍需注意要坚守合规底线和行为红线,严格遵守信息技术、数据治理、金融监管等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