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业存款指数基金和持有期基金“爆红”
在市场风格切换、股市持续波动的背景下,年内公募基金发行规模已突破6000亿元。
总体来看,年内公募基金发行呈现三大新特点:一是新基金发行明显遇冷。据Wind资讯统计,今年以来(截至6月23日,下同),公募市场共成立666只基金,共募集6098.15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新成立基金数量和募集规模分别下降15%和60%;二是股票型基金发行明显降温,债券型基金成为基金公司的主力产品。新成立的债券基金已募集3823亿元,占比超六成;第三,同业存款指数基金、持有基金在发行市场崭露头角,成为不少基金公司的新品种。
债券基金
发行规模超过60%
市场瞬息万变,公募基金发行市场也不例外。去年上半年,股票型基金是发行市场的主要产品,人们普遍认为新基金实现100亿元的认购规模。今年以来,100亿元的新基金少之又少,发行市场的主力也从股票型基金变成了债券型基金。从平均募集份额来看,今年以来所有新发行公募基金的平均募集规模已低至10亿元,为9.16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10.5亿元。
新成立的公募基金有四类:第一类是债券基金,年内共成立186只,募集资金3823.52亿元;第二种是混合型基金,年内共成立279只基金,募集1613.2亿元;第三种是股票型基金,年内共成立125只基金,募集359.42亿元;第四种是FOF基金,年内成立61只基金,募集资金249.89亿元。此外,还包括QDII、REITs基金、另类投资基金等各类基金。本年度未设立新的货币市场基金。
在今年新基金发行遇冷的背景下,大量债券基金纷纷涌现,发行规模甚至超过去年同期,长期站在发行市场的“C位”。003010记者从多家基金公司了解到,很多债券基金持有人都在200户左右,资金来源主要是机构客户。
募资规模大的债券基金比比皆是。随着货币基金收益率的下降,资金对货币基金的兴趣下降,同业存款指数基金这种定位为债券基金的创新产品受到资金的热烈欢迎。由于同业存款指数基金发行迅速,发行规模近100亿元,年内债券基金平均募集规模提升至20.56亿元,而混合型基金和股票型基金平均募集规模仅为5.78亿元和2.88亿元。
总体来看,本年度公募基金发行市场结构分布与去年同期相反。去年上半年相对遇冷的债券基金,今年以来已经占据了新基金市场的主要市场份额,占比高达62.7%。去年上半年发行速度明显较快的股票型基金(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今年以来明显下降,市场份额合计只有32%。
同业存款指数基金产品
布局的快速扩展
除了发行结构的实质性变化,同业存款指数基金和持有基金成为年内公募基金发行市场的“关键词”。
同业存款指数基金凭借相对高收益、低波动、流动性好等优势,迅速走红,市场规模迅速扩大。103010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全市场共成立19只同业存单指数基金,总募集规模1367.69亿元,占全部新基金的22%。
中信基金(CITIC Fund)首席FICC分析师明明表示
北京某公募基金经理对记者表示,“同业存款指数基金产品布局的快速扩张,意味着这类创新产品有望成为银行理财全面净值化转型后,资产管理机构布局的新‘利器’。”003010记者注意到,近期部分同业存款指数基金产品仍在密集发布限购令,资金购买该类产品的热情日益高涨。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基金新产品是持有型基金。早在去年下半年,就有多家基金公司向记者透露,持有型基金将成为2022年基金发行的“新宠”。截至6月23日,今年以来成立的持有型基金达到358只,占全部新基金的一半以上,募集金额达到2605.2亿元,占全部新募集基金的四成以上。
前海基金股权投资总监齐藤在接受采访时表示,“2022年是非常适合持有型基金发展的一年。受复杂的内外因素影响,市场波动较大,投资者的投资难度比过去几年大了很多,投资者更容易在市场的影响下做出情绪化、非理性的交易操作,造成投资损失。持有资金可以帮助投资者避免追涨杀跌,提高投资体验,增加盈利概率。所以在市场波动较大的时候,持有型基金往往更受欢迎。”
“基金公司布局持有基金,对基金公司和投资者来说是双赢的。”齐藤告诉记者,一方面,持有期模式可以让管理人更好地践行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的理念,增加基金长期收益的概率。基金管理人在投资过程中受赎回波动的影响相对较小,有助于减轻基金管理人管理流动性的压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高投资组合和资产配置的稳定性。另一方面,持有期模式可以鼓励投资者长期持有,帮助投资者减少短线追涨杀跌和日内交易,降低投资者的交易成本,提升投资者的投资体验。
不难看出,尽管公募基金市场短期遇冷,但基金公司仍在积极布局多品类产品,或根据当前市场资金需求做出快速调整。在此背景下,除了同业存款指数基金、持有基金等产品,养老基金、FOF基金、行业主题ETF等。
产品均已密集面世。未来随着近期A股市场走出独立行情、公募基金行业声誉风险管理等多项新规落地,公募基金行业如何持续良性稳健发展?如何成为服务实体经济和上亿家庭财富管理的中坚力量?值得市场各方密切关注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