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传闻将蹇宏时代的投资推到了风口浪尖,也让私募行业一直存在的“窗口基金”进入了大众的视野。
第三方平台数据显示,截至8月初,今年以来十大股票策略私募基金收益率均超过90%,最高收益率达2600%。
奇怪的是,记者采访发现,一般投资者能看到这类净值飙升的产品,却很难买到。原因是一些小规模私募希望通过打造“窗口基金”来吸引投资者的关注,方便募集资金,但不方便投资者购买。
而业绩亮眼的“窗口基金”无疑会抬高投资者的收益预期,导致心理落差较大,甚至购买超出其风险承受能力的产品。多位业内人士建议,随着行业逐渐成熟,私募应更加注重产品业绩的一致性,展现真实的投资实力和业绩,避免投资者受“窗口基金”影响,导致投资决策不当。
业绩抢眼:私募行业长期存在的现象
一只股票策略私募产品今年能实现多少收益?建始时代投资给出的答案大大超出了市场预期。
第三方平台数据显示,截至8月5日,建业时代投资旗下多只私募基金产品今年以来业绩大增,其中“建业时代2号私募投资基金”收益率超过2600%。
8个月,26倍的收益,有外界猜测该产品使用了场外期权。《蹇宏时报》一位接近投资的人士透露:“该产品没有开通场外期权等衍生品交易,净值飙升的原因是把握住了短线机会,同时前期出现了较大的赎回。”
事实上,像蹇宏时代II这样的超高性能产品在私募行业并不少见。
私募排排网最新数据显示,截至8月初,今年以来共有10只产品实现了90%以上的收益率,部分产品在短短几年内实现了10倍以上的收益率。
比如第三方平台数据显示,万店资本旗下的万店资本企业2号产品成立于2019年4月。截至今年8月12日,收益率超过2000%,今年以来已实现162%的收益;刘珊投资旗下的刘珊金沙6号产品成立于2020年12月。截至今年8月12日,收益率已经超过1700%。
“超高的业绩往往是通过相对激进的操作来实现的,在私募行业也一直存在,工具丰富,操作灵活。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基金经理在产品操作中加入场外期权,杠杆提高到10到20倍,那么一年只要实现50%的收益,产品组合的最终收益就很可观。另外,押宝单票、高周转往往能在短时间内获得较高收益。”上海一位私募人士坦言。
“窗口基金”:小型私募的“捷径”。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超高业绩的私募基金规模极小,净值飙升只是少数人的“狂欢”。
中基协信息显示,截至2019年4月底,万店资本企业2号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现有规模不足500万元。截至2020年12月24日,刘珊金沙6号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现有规模也不足500万元。
也就是说,如果合格投资者以最低投资金额购买该产品,则该类产品的投资者最多只有5人。也有业内人士透露,这类超高业绩产品的资金来源多为私募自营资金,或者极少数直销客户,普通投资者能看到但买不到。
“很多超高净值的产品其实就是私募的‘窗口基金’。私募这类产品的目的不是为了给更多的投资者创造绝对收益,而是为了吸引投资者的注意力,方便后期的融资。
今年十大超高业绩产品中,有7只产品来自管理规模在10亿元以下的私募。此外,除了“窗口基金”,这类私募的其他产品表现平平。例如,今年以来,中爵私募旗下的中爵中爵增利1号获得了超过130%的正收益,但同一基金经理管理的一些策略相同的产品却处于亏损状态。
据记者了解,在渠道为王的私募市场,由于交易量小、人气低,小型私募要找到渠道代销极其困难。如果其产品能进入第三方平台常规业绩排行榜前十,确实会赢得更多投资人的关注。
长久之计:莫因“捷径”而走弯路
看来小私募的“捷径”可以有效解决资金筹集问题。但“捷径”过后,私募可能面临更艰难的道路,甚至是生存危机。
“一只净值曲线完美的‘窗口基金’,在短期表现亮眼的时候,可以吸引更多的客户。但这类客户往往是抱着净值‘大涨小回’的预期入市的。一旦业绩达不到预期,甚至回撤超出其承受能力,就会对投资者造成极大伤害。私募也会失去渠道和老客户的信任,后面的路更不好走。”上海一位私募研究员坦言。
记者获悉,上海某私募基金经理在创业之初,因为公司规模小,融资难,选择加入期权等衍生品工具。他的“窗口基金”实现了一年6倍的超高收益,吸引了众多直销客户。然而,2019年12月,由于一次错误的判断,高位进场的客户损失严重。随后两年,私募处境极其艰难。
希瓦资产基金经理洪某也是如此。资料显示,洪某管理的湿婆人气精选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迅速翻倍,部分资金高位募集。截至8月5日,该产品净值已跌至0.78元,部分投资者遭遇60%的回撤。
格财赋投资研究员谢认为,业绩一致性应该是衡量私募管理人道德水平的重要因素。一般情况下,同一基金经理、同一策略产品的业绩不一致,可能是由于产品合约设定中的投资范围、杠杆、集中度不同,也可能是由于产品发行时间、市场环境不同。但在产品正常运作的情况下,基金经理要不断复制操作,保证投资者能买到与自己风险偏好相匹配的产品。“建立‘窗口基金’的捷径让投资者承担了更多的风险,最终可能失去信任。还不如少去。”
一位资深私募人士也表示,随着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私募应该诚实地向投资者展示真实全面的业绩和投研水平,引导投资者选择与自身风险偏好相匹配的产品,从而获得渠道和投资者的长期信任。“捷径可能一时很容易,但不可能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