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全球加息,今年风险资产波动较大,股票和债券双双被杀。基金的发行再次触及冰点。基于对中国资本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信心,公募基金公司和证券公司纷纷为自己的公募买单。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9月7日,今年以来,97只公募基金公司和证券公司自有资金认购295次,净认购金额41.74亿元。
9只基金自购超过41亿元。
数据显示,华泰证券(上海)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泰资管”)自购金额最大,先后5次使用自有资金3.4亿元购买旗下基金。紫金天信30天滚动中短期债基发起式基金由华泰资管以2亿元自有资金购买,也是华泰资管年内自有资金购买金额最大的产品。
但华泰资管自购产品大多来自固定收益类,风险水平相对较低。汇添富基金是自偏股票产品数量最多的基金公司,年内自购金额达2.7亿元。其中,自购股票基金2.2亿元,自购偏股混合型基金2000万元。天富MSCI中国A50互联ETF由汇添富基金以2亿元自有资金申购,为年内自有资金申购金额最大的单只产品。
南方基金也表现出对旗下偏股型基金的偏好。南方基金今年自购2.4亿元,其中2亿元自购股票基金,为旗下南方MSCI中国A50基金。
此外,长江证券资管自购金额超过2亿元,国泰君安资管、中银基金、工银瑞士瑞信银行基金、华夏基金、国泰基金、邢正环球基金等6家基金公司年内自购金额过亿元。
自购次数方面,有4家基金公司自购次数超过10次,田弘基金自购次数最多,达到14次。从自购基金类型来看,主要以ETF和债券类产品为主,自购金额合计8001.37万元。华夏基金自购12次,排名第二。国泰君安资产管理公司和金创何新基金分别购买了11倍和10倍。
派旺财富公募产品运营经理徐胜雄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认为,今年的基金自购潮主要基于几个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市场疲软,偏股型基金出现了比较大的回撤,基金通过自购给市场和投资者打气;另一方面,从以往的经验来看,每一次非理性暴跌之后,市场必然会出现大幅反弹。而且当时在市场下跌的过程中,很多优质标的已经跌出价值,同时政策也在不断释放乐观信号。当市场底部特征非常明显的时候,就是抄底的好机会。
但需要指出的是,部分自购基金是募集期的新基金。
员工自购的参考意义更大。
自购基金是否意味着未来基金的表现会更好?
许胜雄认为,自购潮往往出现在市场处于低谷的时候,这个时候更容易找到优质的投资标的。时间更长,自购比例更高的产品,未来确实会有更好的表现。不排除部分公司自购有一定的营销目的,但也传递出基金公司愿意以实际行动与投资者共担风险的信号。
广东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分析师陈梦洁表示,基金自购距离市场底部通常需要5-7个月的时间,自购行为分散且远离市场底部。自购行为更多的是为了稳定市场信心,明确市场前景,其参照
2022年6月10日,中国基金业协会发布《基金管理公司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指引》,旨在规范基金管理公司绩效考核和薪酬管理行为,提出以下条款:鼓励基金管理公司采取股权等长期激励制度,建立并实施绩效薪酬延期支付制度,要求核心人员将部分绩效薪酬用于购买公司基金产品,考核类别中包括长期投资业绩(3年以上),弱化相对排名等。
据招商证券统计,截至2021年末,自有基金公司员工持有基金数量约占市场公募基金总量的62.8%,持有规模约占0.09%。通过历史统计可以发现,大部分年份员工购买的主动股票型基金平均收益率较好;且员工自购比例越高,年收益率表现越好;同时,基金上一期的员工自购比例也对下一期的业绩产生积极影响。
一位业内资深人士表示,从过往历史来看,自购确实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视情况而定,员工自购最为敏感,占比大、锁定期长的产品未来表现会更好。“有些基金公司为了发行产品,自己买产品,或者赎回情况比较严重,而且自己买的量很小,即将赎回的产品基本都是作秀,不建议投资者跟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