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焊接工艺案例笔记近20大本;攻克冶金、矿山、机械、电力等行业400多项焊接技术难题;改进焊接工艺100多项;创造直接经济效益5000多万元。
四个数字,“数”出了一名在焊工岗位勤勉50多年的工匠,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
“七一勋章”获得者艾爱国是一名焊工,曾载誉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十大杰出工人称号。这位70多岁的老人,目前是
湖南华菱湘潭钢铁有限公司焊接顾问、湖南省焊接协会监事长。
“拼命三郎”长成优秀焊接工匠
艾爱国回忆,刚入职工厂为管道工的时候,恰逢北京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前来支援湖南湘钢建设。当看到来的焊工师傅们,身背氧气瓶、手拿焊枪、头戴面罩,将高炉裂缝“焊”在一起的场景,他就对焊接这一技术产生了浓厚兴趣,想跟着师傅们学艺。
为学艺,艾爱国主动揽了不少活儿。背着重达80多公斤的氧气瓶,健步如飞。遇到野外作业乙炔发生器需要注水,他就主动承担挑水的活儿,1公里路,来回能走2趟,挑上4大桶……
勤劳主动的艾爱国,得到了师傅们的另眼相看和格外关照。白天,他跟着师傅们学艺,晚上就自己借来工具反复琢磨试验。
“啃”下气焊技术,又开始钻研电焊技术。没有面罩,他就拿一块黑玻璃代替……条件艰苦,却没能阻挡“拼命三郎”学习的热情。
1982年,艾爱国以8项考核全优的成绩,考取了气焊、电焊合格证,成为当时湖南省湘潭市唯一持有两证的焊工。
“焊工是个技术活儿,不能蛮干。我的经验是,首先要钻研理论,做好焊前准备。然后不断日积月累的实践,积淀经验。”艾爱国说。
他还有做笔记的习惯。每干完一项难活,他都要复盘,总结记录下来。到目前,仅做的焊接工艺案例笔记,他就积累了将近20大本。
攻克贯流式高炉风口焊接难题
1983年,当时的冶金工业部组织全国多家钢铁企业联合研制新型贯流式高炉风口。如何将风口的锻造紫铜和铸造紫铜牢固地焊接在一起,是项目的一大难题。
但根据冶金工业部计划,湘钢只负责紫铜风口的锻造和铸造。最为棘手的焊接任务,交给了有这方面诸多经验的其他大钢厂。不过,这个焊接任务却让艾爱国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自告奋勇参加这一研究。
艾爱国大胆提出了当时在国内还未普及的“手工氩弧焊接法”设想。根据设想,他还撰写了一套焊接工艺。
近一年的钻研,上百次的反复试验,练出了“手感”的艾爱国,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次正式“上线”焊接。
那天,他站在高温高炉旁,足足焊接操作了6个多小时。可结果并没有如他预想的那样,最终以失败告终。
失败的他,开始复盘总结经验,并连夜给课题攻关组负责人上交了自己的分析报告。又是100多天的研究摸索……1984年3月23日,艾爱国记得很清楚的日子。那天,原冶金工业部再次批准他所在的湘钢进行试验。
500摄氏度、600摄氏度、700摄氏度……艾爱国用石棉板挡住不断加热升温的火焰,用石棉绳缠住焊枪,戴着石棉手套努力了2个多小时,成功焊接了“高炉贯流式”新型风口的紫铜容器,实现了操作技术重大突破。此后,他写下了《钨极手工氩弧焊紫铜风口的焊接》。
作为贯流式高炉风口项目组中唯一的工人,艾爱国在攻关中发挥了突出作用,为我国炼铁高炉提高产量、降低冶炼成本作出了重大贡献。凭借这一贡献,他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既懂理论又能实践的巧工匠
2008年,湘钢成立焊接实验室和“艾爱国大师工作室”,给他配备了电脑。
“电脑盲”的艾爱国,开始了新一轮的“重头开始”。从开机学起,几个月时间,他已能用制图软件制图,在电脑上完成完整的焊接工艺卡。熟练使用电脑后,他又进一步学习吸收国内外最先进的焊接工艺。
2018年,湘钢宽厚板厂德国原产ABB公司的大电机轮毂架焊缝发生裂纹,全生产线停产。68岁的艾爱国带着6名徒弟,勘察现场,分析问题,拟定技术方案,模拟计算,焊接作业,仅仅用了16小时,完满解决了裂纹问题,整个生产线快速实现复产。
如今,71岁高龄的艾爱国,仍奋斗在湘钢生产科研一线。
“在国内金属焊接界,理论学者人才济济。焊接技能在某种材质有所专长的亦不乏其人。但像艾爱国这样,集丰厚理论素养和多类焊接技术于一身的人才,堪称难得。他身上体现出了新时代知识型工人的鲜明特征。”艾爱国工作的湘钢负责人如此说。(俞慧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