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2021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论坛”发布会上发布了《“十三五”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发布人、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杨雄年表示,《报告》展示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取得的成就、治理体系建设的创新举措、产学研融合机制探索的重要进展、农业农村科技的进展与成果,并对“十四五”农业农村科技发展战略部署进行了展望。
《报告》内容显示,“十三五”时期我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总体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农业科技发展实现华丽转身:农业科技支撑引领从“一农”向“三农”转变; 支撑引领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从“资源消耗型”向“内涵式发展”转变。支撑目标任务从粮食安全、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生产领域,扩展到支撑脱贫攻坚、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支撑生态宜居、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
第二个特点是创新体系效能在改革中稳步提升。“十三五”时期农业科技体系不断重塑、提升。如深化学科群建设,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已建成42个综合性重点实验室、335个专业性重点实验室、269个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按照规划深入运行,创新基础条件大幅度改善、协同机制不断健全。先后建成江苏南京、山西太谷、四川成都、广东广州、湖北武汉5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凝聚产业上中下游的力量,推动科技与产业、企业、人才、金融等“五个融合”,打造“农业硅谷”和区域经济增长极。
第三个特点是如期实现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目标,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农业农村科技总体呈现高新技术发展加快,农业科技成果产出加快,科技创新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果。5年来农业领域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159项,颁发神农奖540项、丰收奖1631项。其中,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品种设计获得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水稻遗传资源的创制保护和研究利用获得2020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小麦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创新团队、袁隆平杂交水稻创新团队分别获得2016年和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充分展示了我国在水稻和小麦上的研发实力与国际水平。
总体来看,“十三五”时期,我国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组织方式不断创新,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发展势头强劲,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0%。综合研判,如期实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关于农业科技发展的既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