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冬的草莓刚刚上市,就被出血热“碰瓷”,送上了热搜。近日,西安出现多例出血热患者,“吃草莓会得出血热”的流言随后开始在社交媒体流传。
出血热,指的是肾综合征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携带汉坦病毒的鼠类传播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出血热已经作恶多年,它如何让人中招,又是否会“人传人”,该如何防治?与草莓“相爱相杀”的流言又所来何处,草莓还能吃吗?
出血热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但有明显季节高峰
“出血热主要分布在亚洲,其次为欧洲和非洲,我国疫情最重。”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急性传染病防制所主管医师王笑辰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我国每年出血热病例占世界病例总数的90%以上,是受汉坦病毒危害最严重的国家。
她介绍,汉坦病毒是一种RNA病毒,据国内外不完全统计,有170多种脊椎动物能自然感染汉坦病毒,我国发现53种动物携带本病毒,主要宿主动物为啮齿类,黑线姬鼠、褐家鼠是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林区以大林姬鼠为主。
“出血热的主要传播途径为动物源性传播,包括经呼吸道、消化道、皮肤(黏膜)伤口感染。其中吸入带病毒宿主动物排泄物或分泌物及其所形成的气溶胶,经呼吸道感染是最易实现的传播方式。此外还有垂直传播和虫媒传播等途径。”王笑辰说。
出血热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但有明显的季节高峰,王笑辰介绍,其中姬鼠传播者以11—1月份为高峰,5—7月为小高峰。家鼠传播者以3—5月为高峰。林区姬鼠传播者以夏季为流行高峰。出血热的发病率有一定周期性波动,以姬鼠为主要传染源的疫区,一般相隔数年有一次较大的流行,以家鼠为传染源的疫区周期性还不明确。
出血热在我国并不罕见。王笑辰介绍,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病例报告,发病较多的省份有陕西省、黑龙江省、湖南省、湖北省和山东省等。
“疫区分布主要取决于主要宿主鼠种的特点。不同地区的发病情况各异,这是由宿主动物在不同地区分布不均衡导致的,可因温度和食物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王笑辰说。
吃草莓和出血热没有直接关系
出血热的潜伏期一般为7—14天,以2周多见。“典型病例具有三大主征,即发热、出血、肾损害。”王笑辰介绍,发热是出血热早期必有的症状,发热同时,还会出现全身中毒症状,例如头痛、腰痛、眼眶痛、全身肌肉关节酸痛等。此外,还会伴随毛细血管出现问题,如充血、渗出和出血。面部、颈、胸部等部位皮肤充血潮红。
“主要传播途径是由鼠传人,人传人非常罕见。”王笑辰介绍,患者急性期血液、尿液中携带病毒,但人不是主要的传染源。
“正常的草莓生产基地,只要没有鼠疫,一般草莓上不会携带汉坦病毒,因此,吃草莓和出血热没有直接关系。”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副教授束胜表示,草莓是否会沾染病毒,关键在于生产地是否存在大量带病毒的老鼠,草莓是否被咬或接触到带病毒的排泄物。
王笑辰进一步解释,如果草莓被携带病毒的鼠类排泄物或分泌物污染,经过适当浸泡和清洗,达不到传播所需要的病毒量,就不足以引起感染;如果直接食用,例如采摘时边采边吃,可能会存在一定的感染风险。
束胜提醒广大网友,购买草莓时,应选择外表无异物的,吃前需用淡盐水浸泡,并用清水冲洗后食用,降低患病风险。
如何预防出血热?王笑辰表示,目前国产双价出血热疫苗,可以有效预防在我国流行的1型和2型出血热。同时要注意食品卫生,剩饭菜必须加热或蒸煮后食用,瓜果蔬菜清洗后食用;室内外垃圾及时清理,杂物堆放定期整理,以减少鼠的食物、隐蔽场所及鼠孳生地;在清理杂物和废弃物(如稻草、玉米秸秆等)时,要戴口罩、帽子和手套等,先洒水后扫地,防止携带病毒的尘埃飞扬。
“曾被老鼠咬伤、接触过鼠污染物,如出现不明原因发热达38℃以上,应及时就诊、就地治疗,并且在就诊时告知临床医生自己的暴露史,以便及时诊断治疗。”王笑辰建议。(金 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