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神舟十四号航天员成功完成第二次出舱活动。此次任务距离乘员首次出舱仅16天,创下了中国航天员两次出舱间隔最短的纪录。“神十四”乘员短时间内再次出舱是出于什么考虑?这次郊游的新任务是什么?
第二次出舱为何仅隔16天?
这次任务是航天员蔡第一次执行出舱任务。就在蔡打开舱外舱门的瞬间,天空实验舱上的全景相机要求拍摄黎明和初升太阳的美丽画面,留下了出舱瞬间的“著名一幕”。由于实验舱气闸舱的舱门朝向地球,当航天员上半身探出舱门时,头顶就是地球,看起来就像“倒立”在地球上方。
据了解,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在轨期间进行了两次出舱活动,每次间隔时间都在一个月以上。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两次出舱活动相隔仅16天,紧张的出舱安排引发外界关注。对此,专家指出,这与中国空间站的任务规划有关。
根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布的信息,蒙恬实验舱将于10月发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总体设计部专业副总设计师潘顺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蒙恬实验舱发射前,空间站组件将不得不进行索引。索引后,空间站将呈“L”形。相比较而言,目前的“I”形构型更适合出舱。
另一方面,两次近距离出舱任务可以检验中国空间站高频出舱系统的协调能力。潘顺良强调,常态化的舱外活动是空间站必备的能力。它需要航天员和地面飞控人员掌握舱外活动的各种准备工作,进行多次演练,达到天地之间的默契配合,这就涉及到舱内外的协作。空间站系统与地面航天员系统、飞控系统、测控通信系统等协同工作。
“特别是中国空间站进入运行阶段后,可能需要将天河核心舱的太阳翼转移到实验舱两侧,这实际上需要常态化的多次出舱。”潘顺良说,短时间内的两次出舱活动,也是验证未来出舱活动的一次提前演练。
虽然间隔时间很短,但课题组还是根据上次出舱的经验,对这次出舱活动进行了优化设计。比如“神十四”号乘员第一次出舱时,发现出舱通道空间较大,安全绳较长,会影响舱内外货物的运送。在这项任务中,研究小组及时进行了改进。
两个“首次”筑起航天员舱外安全防线
这次出舱活动历时约5小时,包括两项新任务,第一次完成舱外动力辅助手柄安装,第一次验证舱外救援。
作为应急装置,舱外助推器手柄安装在出舱环形扶手旁。主要用于紧急开门,相当于门外的一把“钥匙”,是保障航天员出舱安全的一道防线。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总体技术局高级工程师小李介绍,航天员通常从舱内开门。但当航天员需要分舱入驻时,比如遇到紧急情况,可以从田甜实验舱气闸舱出舱,从天河核心舱节点舱返回。你可以用这把“钥匙”从舱外打开舱门。
舱外救援验证是为了应对航天员在舱外工作时可能遇到的突发情况。其间,一名宇航员需要沿着舱壁攀爬,将另一名模拟“失能”的宇航员带回舱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