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底,ChatGPT发布,开启人工智能技术通用时代。包括期刊出版业在内,人工智能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开始呈现不可逆转的趋势。自去年以来,以人工智能为主题的学术会议在期刊出版界接连举办,足见期刊产业对于人工智能应用的关注。
11月29日下午,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活动之一、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牵头组织的“人工智能驱动科技期刊产业变革”前沿探讨在江苏南京举办。来自学界和业界的报告嘉宾结合自身经验,围绕人工智能这一核心技术,就人工智能的发展沿革、人工智能在学术交流和学术平台中的应用等主题进行分享。
智能革新,重塑科技期刊出版格局
南京大学计算机与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窦万春从智能的溯源与技术本质谈起,解释了人工智能的本质和其发展历程。从“盲人摸象”到雷达,再到预警机,最后发展出卫星,人们通过技术局部放大并超越人类本身的局限性,“人工智能可以认为是局部放大并超越人的原生智能,这是一类技术的体现模式”窦万春介绍。
人类的脑容量经过几百万年进化,只增长了三倍左右,而人工智能所依托的神经网络模型参数正在以年均10倍的速度增加。对于这种高速发展的新兴技术,人类应全面看待,既要看到它提升人类认知能力的优势,也要对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做好准备,像人工智能应用于科技期刊后产生的真实性、版权归属等问题,都需要及时从法律和社会伦理的角度进行规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一定要和谐”窦万春说。
“把一些文章输进去,发现机器反馈的结果和人的反馈结果,现在已经有三分之一基本上一致了”,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薛德军分享了目前人工智能在期刊审稿方面的优秀表现。未来,审稿人将利用人工智能进行辅助,提高效率和准确性。另外,优秀的科技论文通过人工智能翻译后向国外传播,可以做到“弯道超车”或降维,这对于科技期刊的对外出版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按照最新的GPT生产能力,大概14天就可以把从古登堡时代到现在整个的人类书籍内容量生产出来,腾讯研究院副院长曹颖提出设问:在出版领域,人类会不会被GPT取代?
图片由文心一格生成
“GPT可能跟互联网、电子书和亚马逊一样,是一个新的挑战,但也孕育着更大的机会”,曹颖表示。在选题策划、三审三校、后期推广等流程上,人工智能都能起到明显的作用,未来,如果人工智能深入整个期刊的工作流程当中,鉴别力或许将会成为优秀编辑的核心能力之一。对于人工智能可能给出版行业带来的转向,要提高从业者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理解力和应用能力,拥抱变化,顺时施宜。
智能驱动,新工具介入学术生产流程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副主任张智雄分享了目前人工智能在学术期刊领域的应用。他介绍,经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对于数据处理、文献阅读、论文润色、审稿校对等方面都有所帮助,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把人工智能视为前沿产业,正积极把握趋势,联合科大讯飞推出星火科研助手。星火科研助手拥有辅助做文献综述的“成果调研”功能,使用问答方式拆解论文的“论文研读”功能,能够翻译和润色的“学术写作”功能,目前已在科学院内部推广开来。
图片由文心一格生成
北京智谱华章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德兵介绍了一种利用科学大模型降低科技期刊门槛,让文献从科研群体走向泛科技群体的路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特征之一是可以使用自然语言和人类交互,在科技期刊领域里,传统的检索较为专业和复杂,依赖于行业专家的能力,而在人工智能得到应用后,可以把行业专家以前用过的一些检索式、成形的知识图谱等导入到大模型中,让大模型学习相关能力,自动生成检索式,从而降低科技期刊检索与分析的难度,方便更多用户使用。
刘德兵还提出了“科研智能体”的概念。“科研智能体”是指将科研领域里的自研工具同大模型的能力相结合,服务于现有的科研工作。这种大模型和工具软件的自由“扦插”可以提升人工智能的效力,通过更简单的方式完成用户的学术需求。“它可以把我们现有的各种工具软件,包括知识图谱、检索系统等,一起结合起来,找到一个合适的工具,直接生成用户想要的答案”刘德兵说。(李欣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