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24日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通过研究青藏高原及其周边的新近纪沉积物和化石群,我国科研人员建立和完善了青藏高原地区新近纪高精度综合地层框架,并查明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新近纪的古气候环境演化特征。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杂志。
新近纪开始于2300万年前,一直延续至260万年前,包括中新世和上新世。“新近纪青藏高原的显著隆升,对东亚乃至全球的气候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建立青藏高原新近纪地层框架,对地球科学各领域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邓涛强调。
以海相沉积为标准,新近纪国际年代地层系统被划分为:中新统的6个阶和上新统的2个阶。新生代以来,陆相地层所占的比例迅速增加。到新近纪时,陆相地层已远远超过海相地层,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几乎全部是陆相地层。
在中国,中新统包括谢家阶、山旺阶、通古尔阶、灞河阶、保德阶共5个阶、上新世包括高庄阶和麻则沟阶2个阶,除了中新统的通古尔阶以距今1500万年为底界以外,其余各阶都与对应的国际海相阶具有相同的古地磁定义和时限。
在新生代陆相地层的划分和对比中,哺乳动物化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新近纪陆相生物地层的划分中,啮齿动物、食肉动物、长鼻动物、奇蹄动物和偶蹄动物化石尤为重要。
研究发现,青藏高原有不少地层出露好且富含哺乳动物化石的盆地,新近纪谢家阶和灞河阶的底界层型剖面分别位于西宁盆地和临夏盆地,并有精细的古地磁测年与哺乳动物化石相互配合,其余各阶的底界在青藏高原也可以有效确定。
进一步分析显示,青藏高原的海拔在中新世已上升至3000米左右,成为阻碍大型哺乳动物交流的屏障;到上新世,青藏高原达到4000米以上的现代海拔高度,由此形成冰冻圈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