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犀牛》作者米歇尔·渥克警告美国:全面金融危机尚未爆发!万物泡沫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

2021-07-06 16:50:00 来源:网易研究局

目前,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全球正经历自30年代大萧条时期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为了刺激经济复苏,全球央行都在“大放水”,引发经济流动性过剩,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美元指数下跌。如何看待全球范围的宽松货币政策?企业如何应对大宗商品价格上涨?

美联储一直在竭尽全力忽视实体经济中的通胀迹象

我一直在公共场合表达了担忧,担心宽松货币政策扩大了收入不平等并加剧了金融风险,包括资产泡沫和创纪录的公司债务。宽松货币政策降低了依赖固定收入的老年人的收入,并损害了养老基金和其他投资能力有限(仅限于投资最安全债券)的金融工具。矛盾的是,宽松货币政策也鼓励了许多投资者更愿意将资金投入二级市场[1],而不是流入实体经济,这与宽松货币政策的本意背道而驰。公司回购[2]再次上升,因为公司预计市场对其产品的需求不足,因此认为回购昂贵的股票并押注这些股票的价格继续上涨是更好的选择。

流动性[3]过剩已经很长时间了,甚至在央行去年向经济注入资金之前流动性就已经过剩了。美联储和许多其他国家的中央银行只是在推迟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但我们迟早会看到一些变化,因为除了金融资产市场已经存在通胀之外,实体经济中也出现了明显的通胀迹象,而美联储一直在竭尽全力忽视实体经济中的通胀迹象。美联储官员一直试图发出信号,表明他们并不着急,并将逐步改变货币政策,但市场担忧通胀将会飙升,高通胀将迫使美联储更快加息。

全面的金融危机尚未爆发

与2008年的金融危机相比,有不同的因素在起作用。2008年危机起源于次贷危机[4],随着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破裂,在整个金融市场产生了多米诺骨牌效应。现在,我们在许多金融资产中出现了一些人所说的万物通胀(everything bubble)。我刚刚看到有人花了18000美元购买了一位意大利艺术家的无形雕塑[5]。换句话说,18000美元一文不值,或者充其量只是一个有趣的故事。

我们知道,万物泡沫是因为美联储和其他国家的中央银行向市场注入资金,既是为了降低政府借贷成本,理论上也是为了在新冠大流行期间向经济注入资金。但显然,更多的钱最终变成了市场投机,使富人变得更加富有,而最需要资金的人仍在继续挣扎。

万物泡沫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我们看到金融风险的警告信号,听到许多人对即将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发出警报,但全面的金融危机尚未爆发。然而,在最近几周更令人眼花缭乱的资金流入股市之后,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投资者认为经济繁荣时期即将结束。小盘股[6]亏损的比例飙升。投资者正把资金投入现金和黄金等避险资产以及货币市场基金。没有人确切知道美联储会以多快的速度收紧货币政策,但这只是何时收紧的问题,而不是是否收紧的问题。

比通胀更紧迫的问题正迫使美联储最终试图抵消流动性过剩。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上有近8万亿美元和4万亿美元的银行准备金[7],流动性过剩的不良副作用正在逆回购[8]市场上显现出来,银行用它来临时存入超额准备金,美联储用它来排出经济中过剩的流动性。5月27日,美联储创下了4850亿美元美国国债逆回购新的单日交易记录。这大致相当于美联储过去四个月购买的美国国债和抵押贷款证券。最近的一些逆回购甚至出现了负收益率。

大宗商品价格为什么上涨?

两方面原因导致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第一,随着全球经济复苏,预期需求复苏推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第二,持续低利率导致人们追逐收益(hunt for yield)。不少投资者担心股市涨势已失去动力,债券收益率非常低,可能会因投资者预期利率上升将使债券价格下降[9]。因此,投资者正在尽可能地寻找潜在的高收益投资机会,特别是寻找既能从经济复苏中受益又从通胀担忧中受益的大宗商品。

企业投入成本越高,利润就越低。企业面临将价格上涨转嫁给消费者还是自己承担利润下降的两难选择。随着其他通胀迹象的出现,许多公司可能会提高他们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但如果价格过高,需求可能会下降,央行可能会更快采取措施收紧货币政策,这可能会放慢经济增速,进一步降低需求。

由于通胀上升、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投资者对政府支出增加的预期(特别是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元一直在下跌。尽管经济政策制定者已经开始暗示,如果通胀加速,可能需要加息,但投资者预计美联储将尽可能长时间保持低利率。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利率上升可能很快会给高负债公司带来问题,因为这些公司在债务到期时难以偿还,另一个因素是因为美国的预算赤字巨大,特别是拜登政府在基础设施和其他刺激经济的支出计划。

美元走弱使美国购买进口商品相对更贵,从而使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家对美国的出口竞争力下降。在贸易数据中出现这种情况之前通常会有一段延迟,但最终这将导致美国对中国和其他国家的贸易逆差[10]缩小,或者至少增长速度不那么快。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